研究咨询
专题调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研究咨询>专题调研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勿作表面文章
发布日期: 2019-04-15 发布单位: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浏览量: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现阶段的硬任务之一。当前,我国80%以上的村庄生活污水未得到处理,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尚未硬化,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较为严峻。为补齐短板,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村脏乱差的情况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给农业生产者创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我村自2014年开始人居环境整治,近两年加大了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人居环境改善基本情况 

  (一)村庄基本情况 

  我村共有农户320户,人口总计1207人,是行政村下辖三个自然村之一。村庄属于典型农业村,共有耕地1100亩,2018年主要作物产量约1000吨。除耕地及宅基地外,本村没有集体资产,工商业发展滞后,全村仅2处小作坊。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1.4万元,约为所在县平均水平的80%,处于三个自然村末位,低保户及贫困户共54户(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占农户总数的16.9% 

  (二)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村落占地面积190亩,户与户之间排列整齐、紧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较好。2014年以来,按照上级组织要求,我村围绕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处理、厕所粪污治理等方面开展综合整治。 

  村容村貌提升。全村共修建硬化路7000平方米,建成东西向2条、南北向1条共3条主干道,全长1.75公里,着力解决“行路难”问题。安装路灯92盏,着力解决“照明难”问题。村庄各方向入口处新建桥梁7座,着力解决“入村难”问题。2018年,新建养老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各一栋,着力强化村庄服务功能。 

  生活垃圾处理。2016年,村里统一安排,每户村民门口配置垃圾桶1个,全村设卫生保洁员1名,每日1次,负责将村民放置在门口的垃圾集中到村口垃圾堆放点,再由镇上的垃圾运输车运到临县垃圾站进行处理,村内固体垃圾污染有效改善。 

  村里收垃圾的保洁员 

 

  厕所粪污治理。2014年村里开始“厕所革命”,为120户农户(自愿报名)修建三格化粪池,配置蹲便器。2018年年底,新一轮“厕所革命”开始,主要任务是安装抽水马桶,村干部积极动员,春节期间不忘走村串户,截至目前,报名户数为70余户。 

  二、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总体供给水平有待提高 

  历时五年,村里才陆续修建了总长1.75公里的硬化路,2条入村道路、5条次干道以及入户道路均未硬化,硬化率不足30%,一到阴雨天便和了稀泥,给村民出行带来严重不便。同时,为节约成本,路灯安装时以电线杆为依托,导致有电线杆的地方才有灯的怪象。 

  全村原设卫生保洁员2名,因工资过低,其中1名于去年辞职。村里日均生活垃圾在500公斤以上,1名保洁员仅能做到把收集的垃圾拉到村口,分类收集、分类处置无从谈起。村口垃圾堆放点设施简陋,没有封闭堆放空间,垃圾随意搁置,入村时气味浓烈,村庄形象颇受影响。生活污水既无处理措施也无排放监管,最终流向村前大河,水源污染较为严重。  

  村口垃圾堆放点 

 

  严重污染的村庄河流 

 

  2.供需匹配程度有待提高  

  村里斥资2.76万元装路灯,村民似乎并不买账。庄稼人睡得早,路灯亮一宿不是浪费电嘛。此次免费安装抽水马桶,报名农户目前仅占20%,村民小宽表示“浪费水,地里也没农家肥,这是两头损失”。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村民反映也较激烈,“三个自然村,我们村最穷,却偏要挑头盖服务中心,这25万干什么不行”。在村民心中,至少在本村当前的发展阶段,路灯、马桶、服务中心、养老中心都是图漂亮,修好“泥巴路”才是实在事儿。  

  3.长效管护机制有待建设 

  部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赶时间、追进度,做工粗糙、质量参差不齐,加上人为因素,设施损坏严重。经考察,全村近400个垃圾桶中,保持完好的不足30个,路灯损坏率达到20%,硬化路面局部破损,阴天下雨常有积水。入村桥梁均遭不同程度破坏,部分桥柱被撞断,护栏裸露内部钢筋。村里没有设施管护经验,且缺少运维经费,导致部分设施特别不经用 

  (二)原因分析 

  1.缺钱 

  当前整治资金主要来自项目拨款,村集体和村民没有成为有效支撑。村集体缺少收入来源,负担仍然较重。村里年均收入5-6万元,主要来自集体用地流转,每年要向镇里交任务,去年仅报刊费就1.7万元,年底村里基本没有余钱。村民缺少主体意识,共建意愿不强。修路等工程按要求是国家拨款80%,村里自筹20%,但村民没有付费意愿,单就每年每户60元的垃圾处理费都没收齐过,“村民对政府的依赖太强,动员他们参与难度较大”。 

  2. 缺地 

  封闭式垃圾堆放点造价不高,村里迟迟未建,主要原因是没地可用,包括现在已经竣工的养老中心,在修建过程中也因土地使用问题遭国土部门拆除,后经多次周旋才得以落实。 

  3.缺规划 

  路没修好,老百姓有怨言,我是知道的,但也没办法。近几年,村干部的主要职能逐步演变成“找项目”,村里的养老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都是项目拨款,必须专款专用,因而即便没有迫切需要,建设服务中心的25万元也无法用来修路。整治什么现在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村民说了算,关键要看上面有啥项目以及我能申请到啥项目 

  4.缺沟通 

  村里记录显示,路灯购买及安装成本为300/盏,但部分村民坚持认为村里虚报账目,干群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村委会与镇主管部门之间也存在相似情况。入村桥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由乡镇水利部门招标验收,每个桥梁造价8万元,但村干部认为成本不超过2万元。村民不信任村干部,村干部不信任上级主管部门,上下统筹的机制和合力难以形成,干群沟通以及基层干部的权威和公信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人居环境整相关建议 

  与乡村振兴的其他任务相比,人居环境整治难度更大,不仅因为对人财物的要求更高,还因为其要改变的不只是现在的居住环境,更是长期以来村民形成的传统思想及生活理念,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做好相关工作。  

  (一)强化规划引导,自下而上开展项目设计 

  一要明确诉求。加强走访调研,切实根据农民需要迫切程度确定整治的优先顺序和标准,科学制定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杜绝没修路、先装灯的现象,真正做到顺应广大农民的期待。二要立足实际。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与本地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同步发展,不搞面子工程。 

  (二)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使用监管 

  一要广泛动员力量、整合资源。在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同时,增强村集体和村民的主体意识,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向村民传输共建理念,鼓励村民在人力财力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二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强化各层级工程招标、资金使用、项目验收的透明化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落到村里、落到实处。 

  (三)建立长效机制,做好管护和监督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一是建立管护机制。专设项目维护人员及日常管护经费,做到平时有人管、坏了有钱修,促进整治工程长效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制定并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推动“谁破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 

  (四)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民正确认知 

  通过新闻报道、收音广播、报刊栏宣传、入户话家常等方式进一步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帮助农民正确认识厕所改造、固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对于卫生防病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减少不配合和抵触情绪。 

  (五)密切干群关系,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我村村支书月工资2600元,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干部选拔以前是“抢着上”,现在是“逼着上”,应该通过增强激励扭转现状,推动更多优秀人才竞争上岗,确保干部是农民“择优”选出来的。二是增强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加强政策及实操培训,要求干部把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作为头等大事,切实传达好国家的方针政策,部署好相关工作。 

    

  (研究所柏娜供稿,本文获农业农村部2019年度春节回乡调研文稿评选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