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咨询
研究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研究咨询>研究成果
我国渔业走出去的经验、问题和相关建议——以山东荣成为例
发布日期: 2019-08-26 发布单位: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浏览量:

  摘要:渔业是我国农业走出去起步较早的行业,也是走出去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荣成作为全国首个以渔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通过境外“找资源”、境内“精加工”,境外“建基地”、境内“强配套”等途径,推动产业规模和增速走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为我国渔业发展及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渔业走出去还存在产业发展引导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下一步应继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渔业海外布局,加快培育大型渔业跨国企业,完善软硬件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渔业走出去步伐。 

  关键词:渔业发展;渔业走出去;荣成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发展高质量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方面。全国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渔业水域不断减少,渔业发展空间受限”的困境,为此要“坚持走出去战略,推进开放发展”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的能力。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引领下,近年来渔业走出去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对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制约、保障国内水产品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渔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深刻变化,渔业对外合作的形势更加复杂。从国内来看,渔业走出去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行业规划不足、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孙海文,2017),我国对渔业资源评估不足,对渔场分布规律及相关信息掌握不全,在渔业资源开发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韩杨等,2017);从国际来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斗争愈演愈烈,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更加严格(姚丽娜,2014),全球政治格局和外交形势变化对于渔业生产环境有着较大影响(邹磊磊等,2016)。机遇与挑战并存,农业走出去战略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为渔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外交关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渔业对外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有文献对渔业走出去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的形势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以走在全国渔业经济前列山东荣成为例,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渔业走出去的现状、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详实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渔业走出去经验——以荣成为例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在推进渔业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文以渔业产量、产值连续34年位列全国县级首位,并且在渔业对外合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山东荣成为例,围绕渔业发展及走出去先进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力求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渔业国际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发挥荣成模式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渔业发展及走出去情况 

  荣成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是国务院批准的最早的沿海经济和口岸双开放城市,是中韩自贸区的重要组成区域。渔业是其支柱产业,全市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一是渔业生产规模全国第一。201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23万吨,实现渔业总收入820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县级首位。水产品出口量达到19.1万吨,创汇6.1亿美元。全市具有远洋资质企业19家,产值39.8亿元,约占全国的20%、山东省的70%二是渔业技术水平遥遥领先。荣成拥有专业远洋渔船317艘,占全国远洋渔船总数的12%,总功率35.9万千瓦、总吨位20.1万吨,先后实施了鱿鱼钓、金枪钓等16个项目,远洋渔船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初步构建了南极磷虾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等综合产业体系,推动磷虾产业链的快速形成与规模化发展。三是渔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各类水产加工厂676个,冷库总容量100多万吨,海水综合育苗场33个、修造船厂36个、认定捕捞渔港35处,拥有海洋职业院校2处,研发、育苗、生产、储藏、加工全面推进。四是渔业走出去快速发展。渔场拓展、基地建设、产品回运齐头并进。目前,荣成远洋渔船作业海域已拓展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以及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斯里兰卡等9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在斐济、加纳、乌拉圭、印尼、斯里兰卡等5个国家建立了海外远洋基地,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2017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31.9万吨,其中回运自捕水产品24万吨,回运率达到75% 

  (二)渔业走出去经验总结 

  荣成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内外联动机制健全、平台搭建保障有力,在渔业对外合作方面具备良好条件,通过境外“找资源”、境内“精加工”,境外“建基地”、境内“强配套”,内外结合,相互促进,有序推动渔业走出去迅猛发展。 

  1.以扎实的主导产业为基础 

  近年来,荣成通过扩规模、调结构、拓疆域,促进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全面发展,渔业产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在海水增养殖方面,培植了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1家省级海洋牧场,16个省级渔业增殖站,各类基地总数居全省县级首位;在近海捕捞方面,形成了开发能力强、作业领域广、生产规模大的捕捞船队;在远洋捕捞方面,实现了规模扩张、基地建设、产品回运的快速发展,远洋渔船规模、产量、产值均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依托渔业主导产业,荣成市快速发展渔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水产品加工、造船、机械等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为渔业对外合作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2.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构建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 

  荣成是全国首个以渔业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自试验区认定后,荣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健全相关机制和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健全的内外联动机制为渔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荣成积极开创渔业对外合作新格局,加强与海外远洋基地以及远洋渔场在科技、市场、人才等方面的联动,建立了成熟的联动机制,形成了有效的全球渔业资源利用网络。一是科技联动。建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在海洋捕捞、海洋产品加工以及海洋高效养殖方面加强科技研发,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到海外基地及远洋渔场。二是市场联动。各大基地及远洋渔场的渔获产品运回国内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工生产,通过荣成冷链物流园走向潜在市场。三是人才联动。荣成市拥有水产专业科技人员1000多名,科技进步对于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本市充分利用科技支撑和人才培训平台,为远洋渔场输送船员,为远洋基地输送渔业技术人员。科技、市场、人才联动机制的建立健全,为渔业走出去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完善的平台体系为渔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荣成市成立的“三中心一平台”,在管理、技术、展览、交易等方面为渔业对外合作提供更加完善的综合服务。一是协调服务。远洋渔业促进中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促进企业间协调合作,引导企业严格遵守各项养护措施,加速提升远洋渔业管理水平、履约能力和海外区域化布局能力。二是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中心着重加快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研发、国内外交流与推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展览服务。海洋食品博览中心集旅游资源展示、海洋食品产业推介、海洋科普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推动荣成提升产品展销层次,助推荣成海洋产品走进全国、走向世界。四是交易及投融资服务。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业务涉及到现货交易、物联网金融和商品投资,为境内外企业提供配套的融资、采购和配套服务。 

  3.“四步走”推动渔业有章法、有步骤走出去 

  找资源、运产品,有效缓解境内资源短缺早在本世纪初,荣成的渔业企业家就自发远赴太平洋、印度洋等地,探索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拓展远洋渔船作业海域。与此同时,荣成大规模投产远洋辅助船,加大远洋产品回运力度,有效缓解了近海捕捞资源不足带来的加工原料短缺问题。 

  精加工、促增值,境外资源带动境内产业发展。远洋捕捞和产品回运加速了荣成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境外资源带动境内产业”模式日趋成熟。在山东俚岛、赤山集团、靖海集团等加工龙头企业的引领下,荣成水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由低价值渔获冷冻到渔获制品加工,再到大力开发生产方便即食型、营养保健型、益智健美型、防病治病型系列产品,海洋制品快速上档升级,附加值大幅提高,逐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细加工转变,形成了以海洋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为主导的海洋精深产品加工格局。 

  建基地、保供给,推动境外资源可持续供给。为完善远洋渔业境外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荣成建设了五大海外远洋基地。目前,基地建设卓有成效,生产布局不断优化,渔船配套能力不断提高,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开始服务于解决渔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量产、供油、修船、存货、交易、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保障境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重科研、强配套,提高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逐步完善海外布局的同时,荣成高度重视国内的科技支撑及配套支持。一是鼓励企业参与实施远洋渔业资源探捕调查项目,开展远洋渔业资源和新型渔具渔法研究,提高远洋渔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二是与科研院所合作,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服务远洋渔业,摸清渔业资源底数,掌握渔场分布规律,为开辟新渔场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和支撑。在配套支持方面,整合资源,加强渔港改造和整治维护,由早前的80多个渔港改造为35个,改善泊船条件,提升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制定《荣成市鼓励远洋渔业企业运回自捕水产品暂行规定》,对远洋渔业企业运回进入本市口岸的自捕水产品给予奖励。 

  三、我国渔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荣成代表了我国渔业发展的较高水平,从荣成的经验来看,我国渔业发展及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但在政策支持、企业实力、品牌建设以及科技研发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与新时期对渔业对外合作的新要求还有差距。 

  (一)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还要加强 

  渔业是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但从产业层面上,还缺乏全面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指导。从政策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我国都高度重视完善和落实远洋渔业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规范企业运作,强化执行监管,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对远洋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政策类型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方面,在创新和完善财政支持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完善保险体系以及建设渔业风险防控体系方面的政策创设力度还不够。 

  (二)企业综合实力有待提升 

  一是企业产业链分工的科学性仍需提高。在对渔业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渔业企业除了有远洋渔船外,还按照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建设了自己的印刷厂、包装厂、制冰厂、加工厂、冷库,但从这些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资源统筹能力来看,并未达到能够独自发展全产业链的水平,企业之间没有专业化分工和协同配合,导致企业资源分散,难以在某一环节做大做强。二是企业单打独斗,形成规模效应还有差距。渔业走出去企业还处于单打独斗阶段,大企业不突出、小企业不抱团,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引导能力还不够,造成大量无序竞争,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海外配套设施仍需完善。除个别企业有辅助船只外,多数企业渔船燃油、渔获转载仓储、维修都要借助东道国平台,渔船补给受制于人,扩大了风险,影响了效率,提高了成本。四是风险防范举措有待增强。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渔业企业往往对于走出去效益评价过高,对于风险则评估不足,因而对于政局动荡以及入渔政策不稳等风险,缺乏系统的防范措施。如2014年底,印尼政府入渔政策调整,不仅导致了我大批渔船撤回、被扣,印尼海外基地建设也受到严重影响,相关区域的企业损失较大。 

  (三)产品品牌影响力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为缓解近海资源限制,我国一直鼓励远洋捕捞以及海外基地养殖产品回运国内加工、销售,但目前国内的渔业加工产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由于远洋捕捞产品种类相对集中,如荣成的远洋捕捞品种主要是金枪鱼和鱿鱼,加工企业原材料基本相同,加工过程中盲目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多数产品在产品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力。二是产品品牌杂而不亮。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繁多,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产品体系,但普通品牌不响亮、高端品牌量不多,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仍然缺失。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渔业企业开始利用鱼骨、鱼皮等资源提取胶原蛋白研制化妆品、保健品等相对精深加工的产品,但是据调研对象反映,这些产品既无国际标准,也无国内标准,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缺失,对于产业持续发展影响不利。 

  (四)绿色环保技术的攻关能力有待突破 

  海洋产品天然具有腥味,特别是鱼粉等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伴有浓烈的废气排放。目前,加工企业对于废水的处理能够达到环保要求,但是废气中的异味并不能完全消除,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大批渔业加工企业被勒令停产,寻找转型出路。为打造“自在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品牌,荣成企业数量由最早的186家下降到现在的68家。从全国情况来看,伴随着国内畜牧业的发展,我国鱼粉进口量大幅增长,2017年达到157.16万吨,占需求量的70%以上,对外依赖性较强。荣成的鱼粉产量约占全国的70%,如果不加大力度攻克环保技术难关,只是倒逼鱼粉企业退出,长期来看,对我国饲料产业和畜牧产业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日本在废气治理方面的技术相对成熟,有些鱼粉企业曾尝试从日本引进技术人员及设备,但因成本过高而放弃。 

  四、加快渔业走出去相关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期间,对海洋发展做出专门指示,强调要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当前我国近海资源已达上限,推动渔业走出去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编制渔业走出去规划 

  结合我国渔业发展基础及核心优势,按照内外结合、以内促外的建设思路,合理规划渔业走出去的定位、目标、任务及重点项目,科学编制渔业走出去规划。一是梳理好现有的渔业开放发展政策措施,调研好渔业部门、走出去企业等相关主体在渔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通道建设、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支撑政策创设研究。二是明确渔业走出去的方向和定位,特别是立足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在远洋渔业生产布局、渔业能力建设、渔业产业体系和渔业企业培育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近远期目标。三是加强宏观引导,包括远洋渔业的拓展区域,做好可行性研究及科学规划,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培育,提升产业转型升级速度。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渔业龙头企业 

  一是引导资源整合和专业化分工。鼓励企业明确1-2个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做强做大,以环节带链条,实现渔业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有几个大型龙头企业支撑的局面。二是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瞄准高端市场,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渔业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缓解海洋产品同质化问题,充分利用渔博会、食品展等国际化展览推介平台,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三是加快制定并主导行业标准。针对海洋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特色海洋产品,组织企业加快标准制定,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推动我国成为国际上主导此类产品标准制定的风向标。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立足国际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结合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加强对海外资源、政局、政策、制度、市场等基础信息的调查研究,为企业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三)加强政策支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多措并举,加强资金支持。完善境内外资本融通渠道,鼓励国内金融资本支持渔业走出去,引导外资更好地服务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提高远洋基地建设补贴,降低远洋基地建设项目申报门槛;打造银企合作平台,针对渔业项目特点,创新金融产品,缓解基地建设融资问题。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创新产学研合作和运行机制,支持建立绿色海洋技术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海洋产品加工技术;开展远洋渔业专业人员的联合培训,深化在资源探测、渔船装备等领域的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加强海洋产业人才培育,强化智力支撑。创造有利于人才聚集、发展的环境,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培养外向型人才队伍,助力渔业走出去立足高位继续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韩杨.美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主要政策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7(8):103-112 

  [2]孙海文.我国渔业对外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6(27):18-19 

  [3]姚丽娜,刘洋.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4(7):94-102 

   [4]邹磊磊,朱文钊.从阿根廷渔业发展看与中国的渔业合作.拉丁美洲研究.2016,38(6):9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