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咨询
研究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研究咨询>研究成果
中非农业技术转移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7-12-28 发布单位: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浏览量:

   

  农业是多数非洲国家的主导产业,在稳定国计民生、吸纳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非洲农业发展陷入困境,技术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非洲国家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与中国的优秀人才与先进的农业技术形成资源互补。中国以小农户经营模式为主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技术以小规模农户为接受应用对象,在产业实践中呈现出实用性和低成本的特点,有利于非洲国家更好地接受和吸收。中非农业技术转移采用中国成熟的农业实用技术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中非关系深度融合,实现中非互利共赢。近年来,通过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南南合作和双边投资等方式,中非农业技术转移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手段。

  一、研究进展

  关于中非农业合作与农业技术转移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侧重中非农业合作路径与方式的演变与特征、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需求与影响因素、不同主体开展农业技术合作与转移的效果等方面。中非农业合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随着中国国内发展政策、国家发展环境和非洲国家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动态的边干边学的探索与调整过程(齐顾波、罗江月,2011)。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国家主导与高度控制阶段、国家逐渐放松与市场进入阶段、市场主导及国家职能重塑阶段,该历史演化进程与基于中国经济制度改革进程、中国农业发展经验而开展的对非洲国家援助方式变迁相对应(唐丽霞等,2014)。新时期,中非开展可持续性的农业合作,首先得益于双方具有共同的政治意愿并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其次是中非农业资源与市场容量具有优势互补性,同时中非农业合作拥有稳定的技术、资金支持、中非农业合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化、技术示范与投资开发并存、互利共赢、合作渠道机制化、合作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张忠祥,2009;韩燕,2011;齐顾波、罗江月,2011;陈积敏,2014)。

  多数非洲国家是以小规模家庭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国家,非洲国家农民技术接受能力不强。农业技术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且需求层次差异大的特征,针对性强、简单易学和本土化的农业技术最易被接受,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推广方式最受欢迎(彭炎森等,2016)。周瑾艳(2014)认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旨在提高其粮食产量并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提高项目所在地的就业水平。农业技术生产模式、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系统和外部学习机制是影响非洲国家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应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农业研究与技术扩散体系建设(李小云等,2011)。

  二、中非农业技术转移的生成机理

  中非农业技术转移主要是基于技术层面的梯度,资源与技术、体制的相互作用,发展阶段的不断演化,特别是在新时期区域经济及农业发展环境的变迁。上述因素发生综合作用,共同促进农业技术转移的加速发展。

  (一)技术差距理论与中非农业技术梯度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是发达国家(技术提供方)和发展中国家(技术接收方)同时存在着技术转移差距技术积累差距技术转移差距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与发展中国家所拥有或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产生技术成果的环境和条件造成的,即主要由发达国家造成的技术差距;技术积累差距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在消化吸收、整合所转移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和差距,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在质与量方面的不足,较难与技术提供方转移过来的技术结合,即由技术接受方造成的技术差距。

  对于中非农业技术转移而言,从技术转移差距来看,中国所积累的农业发展经验,特别是在中小尺度农业规模经营方面的经营模式及相应的技术配套体系,显示出在非洲区域的生命力,在技术层面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然而由于技术转以后使用环境与条件的问题,非洲当地在消化、吸收和再利用技术方面,容易出现困难,在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产生问题。比如,特定作物品种在非洲当地的性状表现不好,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农机设备缺乏必要的维修保养,造成损害难以进行持续服务等。

  (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与中非农业技术转移形成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是基于资源禀赋诱导的技术变迁理论,该理论基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变化和制度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农业技术的诱导创新过程,其中资源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构成诱导农业技术变革模式,资源、农业技术与体制的互动关系构成诱导制度变革模式。历史上不同国家有多种农业增长路径。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认为,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

  非洲可耕地面积约717.34万平方公里,已耕地面积约211万平方公里,农业发展还有较大拓展空间。另外,农业是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非洲国家寻求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希望所在。非洲除南非、利比亚等国外,其余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产值约占全洲国民生产总值的1/5。农业产值比重超过30%的有21个国家;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有1/2的国家农业人口占80%以上;农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1/4,有32个国家的出口贸易以农产品为主。综合来看,非洲地区的农业发展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进行推进,更重要的是要让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同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三种因素的协同配合,而适用农业技术的转移和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演化经济理论与非洲粮食安全困境

  演化经济学强调经济的演化过程包含着持续的或周期性出现的新奇和创造性,并由此产生和维持制度、规则、商品和技术的多样性,通过多样性原则、遗传原则和选择原则来界定演化过程,根据多样化、选择和变化的持续性,强调组织与环境共同演化现象。演化经济学以演化方法理解市场机制及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非洲受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多数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控制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以一二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很多国家领导人急于实行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把物力、财力、人力集中在供出口的经济作物生产上,没有立足于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片面发展经济作物,忽略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导致80%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进口大批粮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粮食净进口大陆。目前,非洲有1/4人口营养不良,落后的农业生产特别是技术缺乏是非洲贫困、饥饿、经济不发达的主要问题所在。进入新世纪,非洲各国政府对农业的困境逐步引起重视,采取多项的措施和行动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非洲各国积极的调整农业政策,以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来促进农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开放政策,广泛引进外资,寻求合作发展的途径。中非间的合作对于双方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农业的投资与合作,在资源与发展方面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前景。

  三、中非农业技术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技术转移项目没有建设持续发展、有盈利能力的产业链,在市场延伸、商业化开发与转化等方面存在缺陷,没有进行进一步拓展,使得技术本身在当地没有生存能力;其次,转移的项目没有与当地的需求进行充分的结合,不适应当地发展要求,本土化水平不足,难以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另外,从当地的技术接收方来讲,没有成立有相应匹配能力的技术转移合作单位,使得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受到局限;最后,作为技术转移实施单位而言,囿于本身的职能、项目类型与规模、实施年限等多方面限制,难以拓展思维,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进行技术转移的思考,与其他技术转移的渠道结合不足。

  四、中非农业技术转移的模式创新

  中非农业技术转移是当前和今后中非农业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实现非洲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在实施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没有模式与制度的创新,仅仅是推广技术,往往是难以成功的。非洲不仅缺乏技术,更重要的是缺乏吸收、使用和创新技术的渠道与机制。

  (一)公私合营技术转移模式

  新技术的吸收、保存和创新,需要在经济上具有生存能力的组织中才能得到有效实施。相较于其他产业,农业尤其只适宜于私人企业来经营。农业的标准化程度低,绩效和质量很难测量。从劳动的投入到最后的产出时间很长,期间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都对最后的产出形成影响。对非农业技术转移更多地是一个工程问题,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人力等多种资源的支持,拥有更强的资源整合力、执行力和决策的灵活性,企业主导的开发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执行力。利用企业的这些能力,再加上政府的支持与社会效益,能够产生有效合力。

  (二)园区载体技术转移模式

  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聚拢资源、降低投资成本,为技术转移创造平台和载体。作为在非农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园区的总体运营与园区企业的有效配合问题,也就是技术的组织与技术的实施;二是园区的自身发展与当地发展的有效结合问题,整个园区要适应当地发展的整体需求,不能成为飞地技术孤岛;三是园区发展的社会化问题,在非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国内园区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要使用当地的劳动力,将园区辐射到周边,形成一个社区型的开发区域;四是园区发展与农业本身的结合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很强,一个园区的建设不可能覆盖生产与加工的所有环节,因此园区的运营方面,必须与更大范围的农业发展相结合,作为技术示范或生产加工的关键点而存在。

  (三)产业链与价值链延伸技术转移模式

  没有商业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就不可能吸引优质的生产要素进入农业。作为技术转移成功的重要环节,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的适应性,还要结合到产业发展的大环境,考虑到作为技术转移输出农业产品的上下游的延伸以及价值的实现。比如,当前困扰很多非洲小农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另外,技术转移与升级之后,产量得到提升,产出实现增加,市场问题就会进一步凸显出来。因此,需要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角度,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考虑技术转移的可实现问题。

  (四)利益相关者技术转移模式

  现代的技术转移理念下,技术的转移从来不是单向的和线性的简单传递,而是需要双方的以及相互作用的互动。因此,考虑到技术转移的关联性,需要特别注重利益相关者模式的引入。坚持多元文化和对外开放的理念,吸纳多元的资源。将当地政府、私人企业、中方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吸纳进来,促进市场保障,利用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创造更大的运营空间。同时,注重培训、雇佣当地农民,鼓励当地的企业参股、入股,将当地的利益相关方纳入到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应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