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咨询
研究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研究咨询>研究成果
苏丹棉花产业基本情况
发布日期: 2017-07-27 发布单位: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浏览量:

  一、苏丹棉花生产历史

  苏丹棉花种植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当时的苏丹红海州的托卡尔(Tokar)灌区。商业种植始于1905年,在北方州的热塔伯试验站(Ziedab pilot)。热塔伯试验站是苏丹最早的棉花研究试验站,位于北方州,是苏丹国家农科院(ARC)的前身,由英国人管理。1925年森纳尔大坝的建立,在苏丹灌溉农业生产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确立了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的主导地位,苏丹棉花最大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苏丹90%的棉田在水浇地,集中在青、白尼罗河之间的三角平原。棉花播种7月开始,8月结束;摘花季节为12至次年3月。

  苏丹棉花生产波动较大,种植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的平均47.6万公顷,到2000年前后下降到14.3万公顷,2010年1.4万公顷,为历史最低点。总产从20世纪70年代皮棉平均年产17.7万吨,到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8.2万吨,2000年以后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总产已不足1万吨,降至历史低谷。品种匮乏、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及技术示范推广不到位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苏丹棉花品种

  (一)苏丹传统品种类型

  苏丹国家已经审定的当地品种约50个,包括超长纤绒棉、长绒棉、中长绒棉、中纤维和短纤维棉花,共五大类型:第一种是巴拉卡特(Barakat),在1969/1970年种植季节第一次引进的品种,被列为超长纤维棉花(32~37毫米)之列,它取代了被称为“兰伯特”的品种。第二种是阿卡拉(Acala),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病特点,具有品质优、强度高的特点,适合在杰齐拉灌区种植。第三种是沙姆拜特(Shambat),培育该品种是为了弥补超长纤维棉花和灌溉地区的高地棉花(阿卡拉斯)之间的差距,纤维长度为32~35毫米。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高地棉花。第四种是巴拉克(Barac)(67)B,这种品种为中长纤维棉花,它的纤维长度为26~29毫米。它因抗枯萎病而闻名。因此,它的种植已扩大到降雨地区。第五种是阿克林(Acrain),属短纤维棉花,纤维长度25~27毫米,适合在雨浇地种植。

  目前苏丹主要种植的长绒棉品种是Barakat;最新推广的中长绒棉品种Abdin和Hmind,Hmind表现较好,耐干旱耐贫瘠,有很好的适应性。

  (二)品种保护

  苏丹还没有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植物新品种权属于育种单位。苏丹品种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在品种审定时,应申请也可明确品种产权归属,但执行力度较差。苏丹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一般不对侵权行为查处,近两年在种子生产环节,管理力度有所加强。苏丹不成文的规定,育种家拥有品种权,育种家每年通过向用种单位提供一定数量的原种而收取一些费用。

  三、苏丹棉花生产情况

  (一)苏丹传统棉花生产技术

  苏丹棉花种植技术大体分为三种模式:雨养区传统种植模式、雨养区现代化种植模式、灌区种植模式。

  雨养区传统种植模式:一般耕地播种后基本不进行田间管理,不施肥、不喷药、不浇水,只是在必要时锄锄草,一般播种后就只等着收获,这种模式产量1-3坎塔尔/费丹,非常低,有时甚至绝产。在戈达里夫南部、科尔多凡等大片地区采用这种方式。

  雨养区现代化种植模式:5月前烧荒;6月初降雨后杂草发芽,机械喷洒除草剂;7月中上旬强降雨来临前施肥播种同时进行;8-9月机械中耕锄草,飞机防治虫害;11-12月机械收获。这种模式产量比传统种植模式大幅度提高。

  灌区种植模式:5-6月整地,施肥,施肥量1-2N,肥料一般预留三分之一到一半做追肥,7月20日-8月底播种,密度2万株/费丹,9月可追肥一次,9月底10月浇水一次,然后等着收获。许多农民在收获前或者收获后灌水,然后等着棉花再次开花结实,可收获3次直到来年3月。也有些农民第一次收获后浇水,然后用于放牧。收获完的棉花秸秆也可直接卖给牧民,一般年份1费丹秸秆可卖200苏丹镑,降水少的年份可卖更多。这种方式产量一般5坎塔尔/费丹。

  (二)苏丹棉花生长发育规律

  首先,苗期蕾期时间非常短暂,从播种到开花只需45天,从播种到吐絮只要90天,棉花前期生长非常快。因此施肥时要重施底肥,一般没有追肥的时间。其次,苏丹棉花花期可持续45-60天,当进入吐絮期后,棉花自然封顶,顶心不再生长;而如果停水过晚或者继续浇水,顶心可以二次生长并开花结实;试验产量一般是指自然封顶前的花铃形成的产量。第三,苏丹的棉花基本不存在“滑条子”,无论是营养枝还是果枝每个果节都会开花结实;所以苏丹棉花生育调查时不调查果枝数,而调查合轴枝(sympodial)和非合轴枝(monopodial)。第四,当地的土壤不适合造墒后播种,墒情合适时机械无法作业,机械可以作业时棉花不能萌发,当地人一般不造底墒,但试验发现整地前灌一次水非常有利;无论造墒不造墒,播种后必须浇水才能出苗,除草剂也必须在播种后浇水前施用,除草剂效果将大打折扣。

  四、苏丹棉花种子生产

  (一)种子管理机构

  苏丹国家设有种子管理委员会,种子管理委员会独立于种子管理局之外,由各地种子专家组成,非常设机构,负责制定种子生产的程序、法规、标准等。目前执行的程序和标准是十几年前制定的,一些委员坚定地相信他们的程序和标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所以拒绝讨论和修订。

  苏丹国家农业部设有国家种子管理局。国家种子管理局负责执行种子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程序、法律、法规和标准;行使种子的监测、监督管理权力。

  (二)种子生产程序

  备案。无论生产原种还是商品种子,生产单位在年初要向国家种子管理局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资料。包括种子来源、品种名称、繁育地点、规模等。繁育商品种必须有合法合格的原种来源,不能提供原种来源则不能备案。繁育原种则必须提供育种家种子来源,不能提供育种家种子来源,同样不给备案。

  检查。种子生产期间,国家种子管理局进行两次田间检查,并且每一地块的种子田给一个批号,这个批号就是这批种子的“身份证”。

  收获。种子棉收获时,要知会种子管理局,且所有籽棉包装麻袋上都要写上种子批号。

  加工。籽棉加工后的毛籽包装袋也要写上批号,进行种子硫酸脱绒包衣时要知会种子管理局,产品所有种子包装袋上也要写上种子批号,且按一定数量码放。

  检测。种子管理员对加工好的种子取样后,送农科院森纳尔试验站进行芽率检测。检测结果口头通知生产企业。

  销售。拿到安全证书后向种子管理局申请,交纳一定费用后方可销售。

  五、苏丹棉花加工情况

  苏丹棉花商业化生产伊始,棉花是以籽棉形式包装后运往英国。上世纪70年代棉花种植面积飞速发展,棉花加工生产线也得到了快速建设安装。最早建设的棉花加工厂有40处,大都隶属于农民协会和苏丹棉花公司。其中杰齐拉州三处:分别在麦达尼(Wad Madani),哈莎黑萨(Hasaheisa),巴盖欧(Bagail);戈达里夫州三处:分别在法乌(AL-Faw),纳尔法(Nalfa),戈道夫(Gedauf);白尼罗州一处:拉巴克(Rabak);森纳尔州一处:苏基(Suki);卡萨拉州一处:新哈尔法;青尼罗州一处:达玛津(Damazin)。这些生产设备大多来自欧美,轧花机、打包机多产于美国,长绒棉轧花设备都是英国1942年前后的产品;有的是美国鲁姆斯(Lummus)公司的设备。现在这些加工设备大多还能运转,但吸花管道、清花设备、去杂设备基本不能工作。目前每年还有一定加工量的主要是法乌、麦达尼、新哈尔法、达玛津等。清花除杂程序不能正常使用,加之质量管理松懈,工作散漫,加工进度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加工质量差,成本高。总之,棉花加工设备破旧,加工能力低下,加工质量差,是苏丹棉花加工业的现状。好的棉花资源,却没有国际竞争力。

   

  (非洲合作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