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的重大发展战略。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是促进国内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更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新机遇,也是我们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新思路。
地方省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意义重大,应充分利用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农业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应充分发挥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心区位优势和农业比较优势,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突出优势、示范带动,积极融入建设“一带一路”大格局中。本文以陕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为例,提出具体合作建议,梳理有关模式,为其他省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提供政策参考。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100多年前,我国汉代著名的外交家张骞从长安出发,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绵延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明传播的主要通道,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又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消化、融合后向外传播,成为古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我国逐步呈现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内陆开放发展、形成陆海并重的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强大推动力,也为推动陕西从古丝绸之路起点向“一带一路”新起点建设,传承丝路精神、东西连接互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陕西发展得怎么样,不仅关乎三秦大地父老乡亲福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一带一路’倡议、对西北地区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陕西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陕西省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承东启西的关键支点,与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互补性愈加凸显,为陕西省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陕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优势明显,农业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水果产业发展迅速,应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内陆型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依托,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
陕西省紧抓农业走出去战略机遇,加快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对推动农业走出去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市场主体培育、境外投资、农产品贸易等领域提出发展思路和目标,为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农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为抢抓用好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契机,陕西省进一步明确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自身优势,科学确定陕西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角色和职责,通过实施大开发、大开放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服务“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农业作为陕西省重要的基础产业,应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果业产业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我国版图的中心位置,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核心区域,我国西进战略中承东启西的关键支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同时,陕西又是国家“米”字形铁路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区之一、我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位置特点十分突出,具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客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天然优势。西安至哈萨克斯坦热姆的货运班列“长安号”列入国家“中欧快线”,实现常态化运行,亚欧大陆桥陕西段的通行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
陕西省有2/3左右耕地是靠天吃饭,旱作农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始终是陕西农业工作的首要位置。陕西省内拥有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农大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等机构,探索出了一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农艺与农机相融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集成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地区均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陕西抗旱新品种、旱作农业技术为中亚地区所迫切需要,合作潜力巨大。陕西省提出要加快杨凌旱作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加强旱作农业与设施农业、环境调控与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撑,在中亚国家建设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随着更多平台和基地的建立,陕西旱作农业技术正在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帮助有需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陕西省苹果面积、产量、果汁加工生产能力、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一,总产量占全国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的1/8,优果率稳定在75%以上;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秦岭北麓集中产区,总产约占世界的1/3。2014年,陕西省与哈萨克斯坦就共建“中哈苹果友谊园”达成共识,与哈萨克斯坦一体化基金签订《中(陕西)哈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省内五家企业与哈及俄方企业分别签订友谊园、果树加工、气调冷库、贸易合作等协议,为陕西水果进入中亚及俄罗斯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签署现代农业(主要内容为果业)合作备忘录,推进果业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把“科技+园区+公司”的“杨凌模式”带出国门将是一种模式创新,“科技带园区,园区带企业”的“杨凌模式”与优势旱作农业技术在陕西省开展“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2013年欧亚经济论坛的主题,发起并召开丝路沿线20个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倡导并发布了《西安宣言》。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合作专题论坛,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围绕粮食安全、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畜牧养殖、人才交流以及贸易投资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参展参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第三届海峡两岸(陕西)经贸科技合作大会、陕西—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交流会等,系列平台建设推进了开放型农业的发展。
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充分发挥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外交优势资源作用,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农业技术示范园、农业对外援助、农业展览推介活动等多种形式,落实国家领导人后续行动及地方政府间农业合作交流项目,推动陕西交流合作型农业走出去多元发展。2014年杨凌示范区成功举办12个农业援外培训项目及38项国际交流活动,重点推动了哈萨克斯坦现代农业示范园、吉尔吉斯斯坦农业高新示范园等项目建设。陕西农垦集团、陕西海外投资发展公司承担了我国援喀麦隆农业示范中心项目。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在旱作节水技术、作物品种选育、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在埃及等国建立了现代农业援外基地,建立了9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0余项,是全国四大援外培训基地之一,每年举办10余次农业援外培训项目及数十项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杨凌依托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促使农业科技与龙头企业结合,形成“科技+园区+公司”的“杨凌模式”,成为陕西省农业对外合作的一张闪亮名片。此外,陕西省在果业、畜牧业领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国等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良好成效。
陕西省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以果品、小杂粮、畜产品、茶叶为主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出口创汇优势产业和贸易型农业企业发展,带动了陕西华圣、海升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2014年,陕西省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有210家,其中55家企业出口总值超过100万美元,企业增加数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8.6%和25%。农产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远销亚洲、欧盟、北美、非洲、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果业贸易方面,陕西省与东盟、中亚、美欧等区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借鉴发达省份和国家经验,通过建设批发市场、果品形象店等形式,稳步扩大陕西果品市场份额。
陕西省农业对外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海升果业公司、恒通果汁集团、蒲城天子果蔬公司等果业企业在北美、澳洲、欧洲、俄罗斯等地区设立分公司,加强产品出口;陕西海外投资公司依托我国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立中喀英考农业开发公司、中喀海隆发展公司,开展粮食作物种植、农资供应、加工、仓储和流通。
从农业走出去现状来看,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但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定位中,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一带一路”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对外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应找准定位、把握优势,加强顶层设计,传承陕西古丝绸之路中西文明双向交融精神,国内打造“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战略对接平台、科技合作高地、人才基地,国外共建以科技示范为先导、以企业集群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国内外通过建设农产品货贸枢纽、人员交流网络联动发展,实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等经济走廊农业合作经济带,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依托“科技带园区,园区带企业”的“杨凌模式”优势,规划建立境外“新杨凌”,创新推动陕西“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对外合作。鉴于陕西目前实际开展境外投资的农业企业较少,整体推进恐有困难。建议以科技走出去先行,开展技术示范推广、人员交流,输出“杨凌模式”,围绕“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境外农业科技合作园区平台,实现“科技先行、园区带动、企业跟进、抱团出海”。
发挥陕西省果业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境内外果业合作园区,推动陕西“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果业走出去。“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我国陕西、甘肃、新疆等西部省份是重要的苹果优势产区,沿线的中亚地区资源条件十分有利于特色林果生长,是世界苹果的重要发源地。在陕西省“一带一路”果品贸易基础上,加强苹果、猕猴桃等优势产品技术合作,打造中哈苹果友谊园品牌项目,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境内外果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陕西果业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苹果产业经济带。
目前陕西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的重点区域是中亚、非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陕西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应首先推进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以哈萨克斯坦为重点,在苹果产业、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对外投资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加强与西亚、东北非、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区域农业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等通道建设。
积极利用政府已有的推动农业走出的机制、政策、人才、公共服务等措施,为陕西省开展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对外合作提供支持,为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提供保障。
在研究陕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过程中,我们梳理总结了一些合作模式,以期为其他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提供参考。
一是通过在国内搭平台,夯实地方省份农业走出去基础。利用地方省份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支点、高地、枢纽等契机,搭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平台机制,加强与沿线重点区域、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战略对接,搭建农业合作政策沟通平台,沟通农业发展政策、熟悉农业投资环境、发布农业投资资讯、协调农业合作产业结构,建立合作联盟机制、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夯实农业走出去基础。例如,陕西省可充分发挥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文化优势、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陕西省“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战略对接平台、科技高地、人才基地,为推动企业走出去奠定基础。
二是通过在国外建园区,搭建农业走出去孵化器。地方省份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地州、城市共建农业合作园区,以科技示范合作为先导,推动优势农业技术境外推广,以企业集群为主体,推动共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搭建农业走出去孵化器,为企业抱团出海提供载体。以陕西为例,可输出“科技带园区,园区带企业”的“杨凌模式”,搭建园区平台,引导企业组成投资团组进驻园区,共建苹果、猕猴桃、设施农业、草畜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合作园区,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在园区集聚,延伸投资产业链。
三是通过国内外联动,健全农业双向合作体系。地方省份可通过搭建“一带一路”农产品货贸枢纽、人员交流网络,推动国内外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陕西可积极利用向西开行“中亚班列长安号”和向东开行“海铁联运班列”的铁路国际物流网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在“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重点港口、节点城市共建重点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国内因地制宜建立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扩大鲜果、果汁、小杂粮、畜产品等优势产业出口规模。发挥陕西省农业科技优势,加强科研院所和人员交流,促进相互了解、民心互通。
(姜晔,陈瑞剑,尹燕飞,彭勃文 发表于《陕西农业科学》,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