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第一次实现了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史上的净资本输出。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人均GDP达到4750美元,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将高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成为资本输出国。“走出去”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标志着中国已经步入资本输出国阶段。当前,农业“走出去”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深度融合、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境外农业园区建设是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农业国际合作新形式,有利于发挥“走出去”的集聚效应,符合互利共赢的国际化发展理念,正成为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积极力量。有鉴于此,笔者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总结归纳境外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概况,探讨未来境外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境外农业园区建设在农业“走出去”中切实发挥有效作用提供支持和借鉴。
1中国农业“走出去”与境外农业园区建设研究成果
1.1 农业“走出去”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走出去”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别、地区和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多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对于农业“走出去”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较为有限,专题研究起步晚、数量少,多集中于国别、省区和农业类别层面,缺乏对整个农业产业的系统分析。总体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中国农业“走出去”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和评价,徐雪高等[1]、张静[2]、李保花[3]、李勇坚等[4]、倪国华等[5]、仇焕广等[6]分析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现状、必要性与可行性、方式、政策演进等,总结了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对中国农业“走出去”国别层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张建华[7]对中国与东南亚开展的农业合作进行研究,李豫新等[8]分析了中亚五国的农业资源禀赋,韦淑君[9]分析了苏丹农业发展现状与投资苏丹农业的可行性,张群生[10]对中国与埃及的农业合作进行研究,顾云飞[11]分析了南非和以色列的农业概况并提出了与两国开展农业合作的途径,陈颖等[12]、胡魁等[13]总结了中国与赞比亚、莫桑比克以及中非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经验,提出农业“走出去”应与粮食安全相结合、与援外工作相结合、与农业贸易相结合。
中国省区(垦区/兵团)农业对外投资方面,林萍[14]、杨易等[15]、李秀兰等[16]、何君等[17-18]分别对福建、安徽、辽宁、浙江、吉林等省农业“走出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获得的经验等进行研究,对于掌握省区农业“走出去”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吴培玉[19]、罗庆成等[20]和杨绍品[21]对黑龙江垦区、广东垦区、江苏垦区和云南垦区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成效、意义、经验和推进“走出去”的思路进行研究,并基于相对优势耦合探讨了农垦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成功的切入点。薄彩香等[22]、张静[23-24]等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走出去”战略内涵、现状、区位选择与发展对策等进行思考,对于促进兵团农业“走出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走出去”产业类别方面,马述忠等[25]对影响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中国粮食企业自身条件、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交通现状以及农业生产条件对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袁国保等[26]、陈燕娟等[27]、杨顺江[28]、肖长惜等[29]对种子、蔬菜、远洋渔业等“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提出了对策措施,提出了区域选择和战略对策。
1.2 境外农业园区建设研究成果
境外农业园区是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农业国际合作新形式,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境外园区建设方面,齐爱丽等[30]针对黑龙江对俄罗斯境外园区的发展与模式构建进行了深入分析,是该领域较为全面专业的研究。目前针对境外农业园区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较为有限,亟需对园区建设现状、发展经验等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农业“走出去”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情况、问题及对策、风险及防范、资源分布及利用等方面,专题研究较为有限且不具系统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待加强。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境外农业园区建设及发展经验的总结,对产业布局、产业链建设、发展目标与任务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为加快境外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和借鉴。
2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当前中国农业“走出去”总体形势向好,“走出去”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稳中有升,产业投资结构逐渐升级,企业投资意向活跃,农业“走出去”方兴未艾。
2.1发展现状
总体上,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对滞后,但增速较快。从规模上看,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净额45.09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32.1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88.63亿美元,较去年提高49.07亿美元。农业对外投资仅占中国境外投资总额的1%左右,尽管总量占比小且较之制造业、服务业等仍有显著差距,但2009—2014年中国对外农业投资流量年均平均增幅约60%,远高于同期全行业总流量14.3%的平均增幅,农业“走出去”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409家境内投资机构在境外投资设立了505家农业企业,较2013年增加62家。“走出去”企业遍及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但地理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大洋洲,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澳大利亚和老挝是中国对外农业投资总额排名前五位的国家。
2.2 发展特征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双向平衡,农业“走出去”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征鲜明、趋势向好、任重而道远。
2.2.1涉农海外并购井喷式增长,投资方式和融资主体趋于国际化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4年的涉农海外并购多达185亿美元,远远高于2010年的存量20.29亿美元。收购对象既包括荷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具有较强供应链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也包括一些新兴国家的企业。在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国际投资银行进行涉农资金运作的同时,一些私募股权基金也积极参与其中,不同投资主体共同进行境外并购的有益尝试,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投资方式正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2.2.2对外涉农金融类投资中方所占股权比例较高,资本控制力较强2006—2014年6月,中国企业涉农大宗境外金融类投资约228.8亿美元,大宗并购27起,每笔并购事件的平均资金约为8.2亿美元。在17起有详细记载的投资并购事件中,中方在并购之后的控股份额平均为68%,高出全行业平均并购后控股份额19%。中国在农业并购中的控制权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即中方股权在并购后对企业拥有较强的实际控制力,有利于加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控制。
2.2.3对外农业投资模式与方式逐渐转变,朝着全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延伸发展从2004年第一笔农业并购发生以来,大部分并购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业管理服务、供应链管理、跨国粮食贸易等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并非传统的农业生产环节。农业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决定了投资方式从新建工厂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企业除了在传统农作物种植领域投资外,大部分新增项目的并购方式集中在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等。不同于以往中国企业主要是“绿地投资”的方式,企业的对外投资逐渐转变为引入国际资本并购为主的“褐地投资”。
2.2.4非金融类涉农投资主要流向欧洲和亚洲,金融类涉农投资主要流向北美和东南亚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分布遍及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32.7%,与中国对外投资总覆盖率76.8%相比差距较大。在累计对外农业投资中,对亚洲投资占比最大,达到48%;其次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达到27.6%。由于地缘接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中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国家最多的是亚洲,农业投资覆盖率达到67.5%。
2.2.5非金融类农业对外投资领域多样化,投资方式层级较低在对外投资及合作领域方面,已涉及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动植物保护、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农村能源领域、生物能源农业、远洋渔业捕捞等多个领域。在各区域的投资领域有所差别,针对性较强。投资方式主要以政府间、半合作半市场化的开发方式为主,涉及租赁土地种植、购买捕捞许可证、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等,多以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合作经营为主。跨国并购、建立独资企业并开展跨国生产、深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经营的投资方式较少,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对外投资方式仍处于低水平。
2.2.6国有企业仍为主力,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且成效较好从农业“走出去”主体类型看,龙头企业、非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积极投入到中国农业“走出去”行动中,目前仍以国营农垦、种子、渔业企业为主体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但民营农业企业的对外投资步伐也在加快。2009—2014年企业数量逐年递增,平均投资额度从84万美元上升至329万美元。
总体看,中国农业“走出去”面临“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拥有先进农业科技、适用农业技术和物资装备等提供的坚实基础以及国内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创造的发展空间,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缺乏国际化发展人才和经验、不熟悉东道国政治法律和市场环境、金融支持薄弱等诸多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3境外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首次公布至2014年,中国已经在50个国家建设了100余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多为企业自主建设,可为境外农业园区建设提供开发、运营和管理经验。
3.1华信中俄(罗斯)友谊农业示范园区
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是已成熟运行的境外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已成为中俄农业合作最大的平台。2004年,黑龙江省东宁华信集团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设立中俄合资阿尔玛达(ARMADA)公司,开始投资建设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中俄最大农业合作项目。截至2014年,合作区建有14个种植区,分布在俄滨海边疆区的3个行政区、23个村。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合作区已建设有7个粮食处理、仓储、加工园区,总占地面积156万m2;建设有一个万头猪场、一个千头肉牛场、一个380头奶牛场,2013年引进中国的粮油、饲料企业,正在建设年加工大豆10万t油脂厂、10万t饲料厂和一个5万头现代化养猪场,计划还要建设玉米深加工厂、复合肥厂、大豆蛋白加工、肉制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等项目。截至2014年末,已完成投资1.2亿美元。
建区以来,华信集团一直致力于融入俄罗斯当地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得到当地各级政府的认可和奖励。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将充分利用中俄全面务实合作的契机,联合中俄农业战略投资者,搭建中俄农业合作平台,实现合作区生态化、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合力打造俄罗斯有机食品和非转基因粮食生产供应加工基地。
3.2中塔(吉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河南省经研银海种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民营公司,于2011年与塔吉克斯坦农业部签署了全面农业合作协议,于2012年免费获得塔方609 hm2土地的49年使用权。2014年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中塔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建设约133 hm2的中塔农业科技示范区和中国农业高产示范田,在粮食作物种植、棉花和蔬果种植、植物保护与检疫、畜牧和兽医、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人员培训等领域开展各项合作,全面引进中国棉花、水稻、蔬菜品种和种植技术,进行农业示范、推广和应用。截至2014年,公司在塔吉克斯坦累计投资约1.2亿元,在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了棉花、玉米高产示范田600hm2,杂交玉米制种田200hm2,蔬菜大棚与露地蔬菜基地200 hm2,建设种子加工厂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棉花高产育种中心1个、玉米和水稻科研中心各1个,单产高出当地其他种植园区一倍以上,大幅度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加工水平。科技园的建设不仅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还培养了大量农技人员。据了解,每年科技园解决东道国300~400人直接就业,培训农业技术人员3000名左右。
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公司计划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建设种子加工线项目。建成后,高科技优良种子的供应可提高当地粮食作物产量30%~50%,新增年生产能力近3万t。目前,经研银海种业有限公司与国内企业合作,注册成立的农科公司在塔吉克斯坦进行农业产业链项目,计划在2015—2020年间,投资建设化肥厂、面粉厂、榨油厂、饲料厂、农业机械厂在内的一系列项目。
3.3中哈(萨克斯坦)苹果友谊园区
2014年11月,陕西省政府提出在富平建设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项目,促进中哈两国交流合作,带动陕西果业发展,推动农业“走出去”。目前,已经编制了《中华人民苹果友谊园总体规划中期方案》,由技术领先、实力较强、经验丰富的陕西省内龙头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开展一园两区(先期启动区和新建区)建设。园区建设基本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技术领先性,由权威专家组成技术团队,全程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园区观赏性,配套建设了创意苗木和彩叶花木,实现园区三季有果、四季有花。三是交通便利性,园区紧邻省道和公路,紧邻县城和重点镇,方便游客观光和贸易运输。四是建设模式灵活性,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园区建设和发展,通过科技示范、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使农民参与园区建设,促农增收,带动当地群众年均增收2300元,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同时,将在哈萨卡斯坦启动境外园区建设,主要由哈方企业承担,中方企业参与园区建设。
3.4中印(尼)棕榈油全产业链园区
2006年,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建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一个棕榈种植园,并于2011年初建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一个棕榈油压榨厂。截至目前,聚龙在印尼已经拥有建成和在建棕榈种植园近15万hm2,投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覆盖了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和销售各环节。2013年,企业以自己生产的棕榈毛油为原料,推出小包装棕榈油品牌OilKu,成功打入当地市场。经过8年多的努力,集团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拥有8000余名海外员工,超过员工总数的80%;在印尼成功开发了多个棕榈种植园,已陆续建成3个压榨工厂。为保证生产资料、棕榈果及产品运输,集团还在当地的河港和海港拥有自己的运输码头。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完善的产业链条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追求更大利润。
聚龙成功的全产业链园区建设经验一是创新经营理论,增强全球视野,抢抓“走出去”发展战略机遇;二是创新管理构架,注重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经营管理团队;三是造福当地百姓,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四是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妥善处理矛盾冲突,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3.5中古(巴)农业示范园区
古中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古巴阿尔特米萨省罗斯纳兰霍斯遗传公司建立核心区,开展饲料作物种植示范、饲料配方改良、肉奶牛养殖和牛肉牛奶加工技术改进等合作;二是在古巴草料和饲料研究所和中国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建立辣木科技合作中心,开展辣木种植和饲料改良研究合作;三是在古巴蚕桑项目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建立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开展桑树种植、蚕养殖和产品生产开发合作;四是在有关项目点建立水稻、芸豆、玉米等作物的高产示范。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古巴期间,与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主席见证签署了《关于建设古中农业示范园区的框架协议》,古中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正式启动。访问期间,两国农业部部长就古中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见证了两国相关单位签署中古畜牧合作行动计划、辣木合作行动计划和蚕桑合作行动计划,出席了古中农业示范园区、古中辣木科技合作中心、古中蚕桑科技合作中心的揭牌仪式。
当前,中拉农业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单一性合作向全方位合作转变,从阶段性合作向长期性合作转变,从一般性合作向战略性合作转变,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的良好势头。古中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成为双边农业国际合作的典范,共同提高农业水平、维护粮食安全。
4未来境外农业园区的发展
按照科学布局,加强示范,形成网络,集群配套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动境外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园区建设引导农业“走出去”企业集聚发展,降低“走出去”风险,提升农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水平。
4.1 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园区招商机制
企业参与境外农业园区建设应立足国内,面向全球,以开放的机制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优秀企业入园,共同建设园区。鼓励国内外企业开展良性竞争,以竞争促发展。鼓励国内企业与发达经济体和东道国本地企业加强技术、生产合作,以开放的姿态通过合作提升区内企业竞争力,增强园区生命力。同时,应加强境外农业园区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为国内外入园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共同降低投资风险。
4.2优先推动示范性农业园区建设
在重点区域优先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园区实施重点推进,优先建设示范性农业园区。把握市场需求,加大园区内良种、良法、良机综合配套,通过示范和积极引导,提高此类园区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入区企业利润率。以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以成功的模式和可复制的经验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为中国企业在境外集群式发展创造条件。
4.3加强园区内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和产业化配套
引导和鼓励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走出去”意愿的农业科研机构、种植、养殖、深加工、农用机械、农用物资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采取集群方式在境外农业园区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引导和鼓励园内企业探索建立产业化经营体系、政策体系、利益联结体系、组织体系、风险保障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等,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4.4深化生产型园区与目标市场的结合
生产型园区应与目标市场相结合,重点关注国别和产品选择问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沿线国家为发展重点,用好亚洲、非洲、拉美等传统市场,全面考虑目标市场的发展意愿以及对产品的需求、消费能力与偏好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目标市场完备程度、产品流通渠道是否顺畅等因素,以东道国重点鼓励的农产品类别和农业产业链环节为重点,布局境外农业园区,促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王琦 远铜 何君 冯勇 发表于《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