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投喂系统每天投喂的量是多少?”
“一个池子可以养多少条鱼?”
“深加工后产品都出口到哪里?”
……
9月26日—30日,来自基里巴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4个国家的19名农渔业政府官员、技术专家及公司代表走进南沙,深入了解考察当地水产全产业链的实践做法和创新模式。其间,南沙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渔业大数据应用、水产品精深加工、“一站式”冷链供应服务等技术,赢得外宾连连称赞。
据悉,这是由商务部主办,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承办的太平洋岛国水产品存储加工技术研修班,采用专题授课+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知名专家系统讲授中国水产品发展现状、中国水产冷链物流技术,深入分享中国在水产品储存加工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南沙是此次课程的最后一站。
指尖养鱼“黑科技”惊艳外宾
“Wow!”在诚一水产养殖基地的展厅中,惊叹声此起彼伏。随着公司技术总监唐荣在平板电脑上轻触屏幕,远处鱼塘的实时全景画面与设备状态跃上大屏,增氧机应声启动,生动展示了如何“一键实现智慧养鱼”。学员们被这高效、精准的操作深深震撼,纷纷举起手机记录。
走进塘头,自动投喂机的运作原理成为关注焦点。现场,学员们纷纷对机器操作、产生效果提出了相关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来自汤加的希恩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表示:“我们目前仍以人工养殖为主,最想将自动投喂系统带回国。虽然实现数智化仍有挑战,但这正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水产加工储存技术是此次研修班的重点内容。在“蓝色渔港”项目现场,学员们近距离观摩了一条鱼从智能分拣、去鳍、开背、去内脏,到冷冻储存的全流程处理。产线整洁有序,操作高效精准,令一位岛国渔业官员连声赞叹:“一切都井井有条!”
“蓝色渔港”集成精深加工、智能分拣、冷链物流等七大功能,年产能达3.5万吨,是广州市规模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今年,其冻鱼制品已获批出口至美国、新加坡、欧盟、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南沙水产的国际化水准。
除了点位内容,研修班还同步考察了南沙“一站式”冷链供应链服务、水产良种研发和生产等项目。
太平洋岛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在气候、环境、热带农业等方面与南沙有着相似性。“这次考察交流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碰撞、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友谊的播种、合作的启航。”南沙区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谢朝阳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南沙与各太平洋岛国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产品贸易、投资促进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挑战,携手推动实现更加包容、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渔业发展。
扩大农渔国际“朋友圈”
除了现场观摩,在南沙,研修班还进行了专题授课,通过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为学员们介绍广东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以及现代海洋牧场养殖品种、养殖技术的情况。
此前,研修班已经前往山东潍坊、青岛进行实地考察。作为此次研修班学习考察的最后一站,也是此次考察的三大点位之一,南沙水产的实力水平不言而喻。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广州唯一出海口,渔业,向来是南沙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水产养殖面积、产量等均居广州市第一,其中南沙青蟹产值达15亿元,鳗鱼远销日韩。
近年来,南沙大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水产种业成绩斐然。南沙青蟹、鳗鱼和小虎麻虾等种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湾区种业创新标杆初见成效;成功举办了首届太平洋岛国渔业发展高峰论坛和连续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
以创新渔业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南沙持续探索智慧养殖,落户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加快建设具备智能监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数字渔场等,全面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形成良种、良养、良销的全产业链新格局。
近年来,南沙加速建设广州(南沙)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积极搭建国际平台,如太平洋岛国渔业论坛、水产种业博览会,推进与挪威等国的技术合作,建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持续扩大农渔国际“朋友圈”。
本次培训从技术创新、三产融合等角度为太平洋岛国水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成果,不仅彰显了南沙“面向世界”的农业开放格局,也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中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的目标,写下了国际农业合作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