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聚力农食系统转型 谱写乡村绿色新篇 ——第十一届中德农业周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 2025-09-16 发布单位: 浏览量:

   2025年9月45日,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德国农业食品国土部共同主办,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等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德农业周配套活动在四川成都成功。本届农业周以“农食系统与乡村发展:绿色创新路径与商业机遇”为主题,涵盖主题发言、专题交流、实地调研、企业对接与展览展示等多个环节,横向融汇政、产、学、研四方资源,纵向贯通部、省、市、县多层主体,形成纵横交织、多方联动的协作格局。东西方智慧在此交汇碰撞,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深度对话,来自中德两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商协会、企业的300余位嘉宾齐聚蓉城,共商合作、共享机遇、共谋未来,携手擘画中德农业合作新篇章,为全球农食系统转型贡献卓越智慧与解决方案。本届农业周继承发扬了往届优秀传统,融入创新性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议程饱满、气氛热烈、成果丰硕,堪称历届农业周中配套活动最全面、参与主体最多元的一届,再次为两国农业合作增添了一抹亮丽底色。

  政府对话,擘画中德农业合作新蓝图 

  中德农业合作在高效机制引领下已稳健走过十年征程,成果丰硕。当前正值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启幕之年,中德双方对话交流适逢其时。 

  本届农业周是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就任后中德双方农业领域的首个政府间对话活动,双方围绕生态农业、气候韧性农业、乡村可持续转型及绿色科技等前沿领域深入交流,重申在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中德农业中心建设等领域加强协调的共同意愿。对话彰显合作诚意,凝聚战略共识,既契合两国农业战略重点,也是落实《中德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8)》的具体行动,为下一阶段中德农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幕式上,中国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陶怀颖致辞,以“务实合作成为中德农业关系的鲜明底色”对中德农业合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点明中德双方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生产示范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成效,指出中德农业合作已“从单一技术示范走向生产、投资、贸易的紧密融合,从政府主导走向学研相互协同,从传统种植养殖领域走向促进全球粮食安全、推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共性议题”,提出了深化中德农业合作的三点建议一是共担大国责任,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食系统转型;二是齐绘乡村图景,深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互学互鉴;三是共筑卓越平台,助推中德农业各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国土部国务秘书马库斯·希克Markus Schick在致辞中表示两国农业在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合作潜力很大,希与中方共建更具韧性的农食系统,进一步发挥好中德农业中心的平台功能。 

  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国土部贸易处处长亚瑟·伊克施塔特(Artur Ickstadt)在采访中评价本次活动组织专业、安排得当、人员邀请精准、交流内容深入。他表示,中方充分展示了在农食系统领域的发展能力与卓越成果,德方期待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全球饥饿问题,并将合作成果推广至世界,造福全人类。 

  学术碰撞,求解技术引领转型新方案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中德农业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双方通过深化互学互鉴,携手推动中德农业合作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第十一届中德农业周期间,中德两国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围绕农业绿色转型、乡村振兴与可持续粮食系统构建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学术交流环节1场主题发言和3场专题交流,内容涵盖生物能源与粮食生产协同、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及畜牧业绿色创新等关键领域宏观政策、创新技术及典型案例,旨在推动学术互鉴与实践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农业与粮食系统转型挑战,也为中德下一步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合作与政策对话奠定了坚实基础,凸显了跨学科、跨地域合作在应对全球性农业挑战中的重要性。 

  德国埃尔福特应用科技大学Kerstin Wydra教授在专题交流环节分享了农光互补在气候韧性农业中的应用潜力,会后,她表示,这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内容极具启发性,且涵盖领域十分广泛,相关主题与她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也产生了新的学术灵感。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孙战利博士说“农业的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需要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和农业从业者的协同合作本届中德农业周汇聚多方参与者,作为科研人员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到跨学科研究、参与式研究等的重要性,中德专家提到的生物技术、农业数字化、生态农业等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模式更代表了当前科研的前沿,我将农业周结识的新伙伴保持沟通,持续推进与中方机构在项目申请和科研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在主题发言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围绕“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这一宏大主题,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剖析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挑战,明确提出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并借鉴德国“村庄更新”的有益经验,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见解和政策思考。瑞士Agroscope农业研究所和全球食品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教授Thomas Wanger剖析了当前全球粮食体系面临的挑战,阐述了通过发展多样化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来增强系统韧性、减轻环境危害的实施路径,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彰显了对当前转型机遇的深刻洞察。 

  在专题交流环节,17位嘉宾生物能源与农业协同发展、可持续乡村发展、可持续畜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探索构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实施路径,围绕农业生态学创新应用、生物质能产业化、精准生物农业研究等议题开展小组研讨,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农场、德国勃兰登堡州农场分别代表中德双方一线农业从业者分享生态农业实践案例。 

  调研实践,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范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广袤沃土,正是实践调研的最佳课堂,中德嘉宾通过“脚下沾泥,身上沾土”的实地考察,对中国农业的蓬勃脉动有了更加真切的感知 

  十一届中德农业周期间,中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及商协会代表围绕农业科技、都市农业与绿色有机农业等主题,共同深入成都多个典型园区与农场开展实地参观与交流,涵盖生物技术研发、绿色食品制造、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及农旅融合等多元业态。通过此次参观,德方代表对中国在绿色农业科技、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及三产融合方面的实践留下深刻印象,尤其赞赏中国企业在有机防控技术、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和地理标志品牌运营中的创新应用。此次参观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中德双方的农业合作视野,更切实挖掘出在技术协同、标准共制、人才培训和市场互通等方面的合作契机,增强了中德两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互信与共识。 

  巴伐利亚州立农场总经理Anton Dippold表示,“我很自豪能来到这里,参访对我来说非常有趣,我对这里农业的发展潜力、未来可能性印象深刻,我们期待与中国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动物福利、食品安全及生物安全在内的多项全球性挑战,推动在数字化、机器人技术及新型农业技术等领域的实践应用与经验推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外籍博士后研究员Mansoor Ahmed Koondhar说,“这次参观很有收获,当我们参观金朝阳公司的绿色转型经验时,立刻让我想起了中国化肥使用零增长目标以及将养分返还给土地的政策,中国政府在减少农业碳排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从使用合成肥料到通过土壤改良促进生产的转变,是迈向可持续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步骤。” 

  以会为媒,借势发力。依托中德农业周举办契机,配套开展多项活动,推动企业深度精准对接,开展经贸洽谈,共话产业合作,助力中德农业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本届中德农业周与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同期同址举办,实现双向赋能,设立中国农产品“千亿级”产业精品馆与德国馆,双方展销联动,并配套举办2025年中国农产品精品推介暨“蓉品出川出海”活动及中德企业对接活动,共吸引110家中方农业企业和近60家德方农企及商协会参与。通过企业精准匹配与采购对接,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成功签约一批农产品贸易协议和农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协议金额达13.9亿元,为两国农业企业融入双边市场构建了高效平台。本次活动不仅延续政策与学术交流主线,更通过“展、会、谈”结合的形式,提升了中德农业合作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德国馆参展企业科乐收(CLAAS)展示了一台约一层楼高的青贮收获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观看。截至9月5日上午,科乐收已接待意向客户30余人,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展会组织规模很大,也很专业,同期有很多高质量会议和论坛,提供了很好的企业对接合作平台。德国企业还带来了蜂蜜、葡萄酒等当地特产,现场负责人说“我们希望借助中德农业周和农博会这两个平台,将德国农产品、技术推向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将中国优秀的农产品、技术带回德国。” 

  结语 

  第十一届中德农业周成功举办,是落实两国农业部门合作共识的又一有力举措。会议为拓展中德农业合作领域、应对全球农业挑战提供了全面专业的研究支撑与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为进一步强化双方在农业科技、政策协调和商业合作等领域的互信与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两国共同构建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农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