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畜牧业发展合作项目自2011年实施以来,中德双方团队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努力落实合作内容,项目一期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8年6月28日,中德双方代表相聚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举行《中德畜牧业合作二期项目实施方案》签约仪式。
全国畜牧总站时建忠书记、德国农业部亚洲项目处副处长克莱维希博士、GFA农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安娜库卡女士、中德农业中心执行主任周裕耕博士、德国ADT国际项目管理与咨询公司施密特总经理、牛业项目经理格鲁伯博士及部分省市畜牧站和企业代表等70余人出席本次签约仪式。我中心谢冬生副处长和张弦博士参加了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全国畜牧总站时建忠书记、德国农业部亚洲项目处副处长克莱维希博士、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谢冬生副处长、中国农业大学张沅教授、中德农业中心执行主任周裕耕博士、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泉水董事长、德国ADT国际项目管理与咨询公司施密特总经理先后致辞。谢冬生指出,中德两国同为畜牧业大国,双方在资源与市场、技术与管理等方面互补性很强。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畜产品的费需求日益旺盛,畜牧生产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畜产品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牧业生产加快转型升级,对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二期项目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方法、加深合作,为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做贡献。
背景介绍:2006年中德农业联委会成立以来,中德两国农业部间高层和专业考察团组互访频繁。2007年,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部签订了为期5年的《关于推广应用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种遗传物质与相关技术的合作协议》,全国畜牧总站和德国宝牛育种中心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在2007至2011年期间,项目在河北、山西、吉林、内蒙古、河南、新疆等6个试点省份,引进优质德系西门塔尔(弗莱维赫)乳肉兼用牛冷冻精液2万份,并在中国和德国开展技术培训。2010年,中德农业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食品、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关于建立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意向书》,为促进中德畜牧业科技交流,双方在北京建立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2011年6月,中德两国在柏林举行首轮中德政府间磋商,发布了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新闻公报,公报中第十四项内容提到,双方将共同制定未来5年中德农业合作行动计划,在中德农业合作联委会框架下组建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
项目经历:
第一阶段(2010-2013年),2011年,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以下简称“中心”)。中方实施单位为全国畜牧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德方实施单位为德国GFA 农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FA”)。2011年11月4日,双方实施单位经友好协商,签订了《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牛业发展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目标是通过引进德国先进的养牛生产管理技术和优良的遗传物质,帮助中国养牛企业提高牛奶及牛肉质量和资源效益。本阶段确定了第一批项目示范单位。
第二阶段(2014年),中德两国项目实施单位总站和GFA再次签署了《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牛业发展合作项目实施方案》,并确定了第二批项目示范单位,项目示范单位由6家增至10家。
第三阶段(2015-2017年),项目合作由牛业合作拓展到畜牧业合作,把猪业合作首次纳入到项目合作内容当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畜牧业创新项目”,故称“一期项目”。
2015年1月16日,总站与GFA经友好协商,签订了《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德畜牧业发展合作项目实施方案》。除继续实施牛业项目外,本期项目的亮点是猪业合作项目,选定河南谊发牧业公司作为示范场。
第四阶段(2018年1-6月),2017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韩长赋部长赴德国参加G20农业部长会议期间,与德国联邦农业部长商定继续实施中德农业合作项目。二期项目执行期为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