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农业合作历史悠久,在多双边合作机制下建立起了长期、稳定、友好、互惠、互信的农业合作关系。中国农业部与各国农业部门双边互访密切、合作领域广泛、合作项目较多、合作成效显著。中国的农业专家和农业企业将中方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农产品带到了湄公河流域五国,湄公河国家优质热带水果和大米等农副产品也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丰富了中国农产品市场供给。目前,湄公河流域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这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不断深化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坚实基础。
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会议通过了《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确定了农业等六个优先合作领域。在农业合作方面,宣言指出六国将采取措施支持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与农业能力建设合作,在湄公河国家合作建立更多的农业技术促进中心,建设优质高产农作物推广站(基地),加强渔业、畜牧业和粮食安全合作,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农业部高度重视澜湄农业合作,着力推动落实领导人会议成果。一年多来,在湄公河五国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澜湄农业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机制先行,成立澜湄合作农业联合工作组。2017年9月11日,澜湄合作农业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各方一致认为澜湄合作有利于增进各国间农业交流与合作,促进次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造福本地区农村和农民。各方讨论了澜湄合作农业联合工作组概念文件,同意启动澜湄农业合作机制,成立澜湄合作农业联合工作组,并分别指定了合作联系人。这标志着澜湄农业合作的“朋友圈”初步建成。
二是项目为本,稳扎稳打推动实施农业合作项目。秉持务实合作导向,中国农业部重点推动实施了渔业资源和生态联合养护、水稻病虫害预警及防控、果蔬生产与质量改进、豆类作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四个早期收获项目,帮助湄公河五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2017年成功申请了澜湄合作基金专项资金1378万元,支持实施农业合作项目。
三是包容互鉴,与其他多边农业合作机制协调发展。在中国与东盟、东盟与中日韩等涉及湄公河的合作机制下,中国农业部积极参与有关农业交流与合作活动,为开展东盟与中日韩粮食安全合作等发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并加强机制间的学习与借鉴,促进澜湄区域以及东盟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四是双边推进,不断提升农业友好合作关系。坚持双边与多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原则,中国农业部非常重视与湄公河流域五国的双边农业交流与合作。双边农业政策交流、优质农作物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投资与贸易、能力建设等领域合作持续开展。今年,中柬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和中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入我部认定的首批十家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名单。这两个试点项目将重点试验示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希望能够为有关国家带来看得到、摸得着的收益。
澜湄农业合作接地气、惠民生,受到成员国普遍关注。各国都存在农业发展落后于国内其他产业的问题,也都面临着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不断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澜湄合作作为六个成员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新次区域合作机制,为加强农业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当前,澜湄农业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推动。今后,我们将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农业部门继续保持密切沟通,不断增进共识,持续实施更加深入农村农民的项目。2018年,中国农业部计划重点推动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澜湄农业合作机制。与柬方共同举办澜湄合作农业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总结澜湄农业合作成绩,研究制定未来合作计划,推进澜湄农业合作机制化建设步伐。
二是协商制定澜湄农业合作五年计划。中方愿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农业部共同协商制定澜湄农业合作未来五年行动计划。中方建议成员国间加强政策协调;扩大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立澜湄农业合作信息网络;深入开展跨境动植物疫病疫情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治合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共建农业产业合作园区。
三是推动实施重点合作项目。利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和中国农业部的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资金,我们将重点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云南和广西的有关单位,实施增殖放流、水稻绿色增产技术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跨境动物疫病防控、热带农业人才培育等合作项目。为促进澜湄农业合作更好惠及基层民众,中国农业部将于2018年上半年在云南省举办澜湄合作村长论坛。欢迎湄公河流域五国有特色的村庄及有实力的企业参加。
(资料来源: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张陆彪副司长于2017年12月13日接受人民日报举办的澜湄流域六国媒体团联合采访时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