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
投资动态分析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对外投资>投资动态分析
中国农产品和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发布日期: 2017-06-07 发布单位: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浏览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全面进入对外开放时代。201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876亿美元,占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的6.9%,其中出口707亿美元、进口1169亿美元,农产品贸易呈大进大出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农业投资方兴未艾,绿地投资和褐地投资均呈快速增长势头。2004-2014年间,中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96.92亿美元,年均增长27.8%;同期中国农林牧副渔对外投资流量从2.89亿美元增长到20.35亿美元,年均增长21.55%;涉农海外并购高达185亿美元,远高于2010年的存量20.29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和农业资本的大规模输出是开放经济形态的必然产物,对外开放加快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也促进了资本、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输出到境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中国农产品大规模进出口相矛盾的是,201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占农业增加值20%,农业开放程度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2015年仅占3%,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却呈上升趋势;农产品总体和分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下降。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农业类企业被欧美国家占据,110家入榜的中国企业中仅有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万洲国际有限公司两家农业企业;中国500强中有29家农业类企业入围,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营业收入等指标较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相距甚远。有鉴于此,亟需对中国农产品和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做出判断,探究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数据和方法

  (一)农产品范围及数据来源

  农产品的范围和分类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鉴于目前仍未形成一致的统计口径(王琦等,2007),研究者往往根据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和研究需要进行选择。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数据库1996-2014年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同期中国所有产品、全球农产品和全球商进出口数据来自于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WITS),贸易数额以美元计价。本文依据WTO农业协议界定产品范围,农产品包括HS第1-24章的农产品(鱼及鱼制品除外)和第29、33、35、38、41、43、50、51、52、53章的部分产品。

  (二)农产品分类

  为了研究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和竞争力等问题,诸多学者对农产品分类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卢峰和梅孝峰(2001)将农产品分为大宗农产品、食用动物产品、非食动物产品、鱼类、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饮料和烟草、其他农产品。王琦等(2007)在归纳已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征,从产品特性出发,提出了一个包含两级农产品的分类体系新思路,将农产品划分为21个产品大类和69个产品小类。刘林青周潞(2011)参照Regme等(2005)的农产品定义,将农产品商品组成定义为传统大宗商品、半加工品、园艺产品和加工品(表1)。这种农产品分类方法可以详细比较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因此,本文参照这一分类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一国某种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全球贸易中该产品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

  计算公式为: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总体看,世界农产品贸易在1996-2015年间经历了高速增长,出口从4113.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23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5.8%;进口从4357.5亿美元增长到1194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4%。欧盟和美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占比11%-12%左右,远高于其他国家;进出口规模较为均衡,国际市场份额较为接近。

  1996-2015年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从142.5亿美元增长到70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6.1%;进口从108亿美元增长到11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56.9%,远高于同期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年均增长幅度。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加剧了进口扩张,2007年中国由农产品贸易顺差国转变为逆差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大进大出和逆差逐年扩大。由表2可见,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巴西、阿根廷是农产品贸易顺差国;欧盟和美国的贸易顺逆差呈波动状态,即使有逆差规模也很小;在全球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家中,只有俄罗斯和日本是贸易逆差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随着近年来农产品国内市场加快开放和国际市场价格走低,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越发严重,导致库存增加,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尚未形成有效对接。

  从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看,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5.7%,仅次于欧盟、美国和巴西;进口国际市场份额为9.8%,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从时间序列看,中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呈上升态势,近年来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口激增导致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增幅较大。全球范围内,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份额降低、进口份额增加,巴西农产品出口份额增加、进口份额降低。

  

  综上,中国农产品贸易呈快速增长趋势,进出口总额均大幅增加,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尽管农产品贸易呈逆差且规模逐年扩大,在国际市场上仍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大额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供给和需求结构性不均衡、部分战略产品数量性紧缺、国际价格波动等,要在充分认识农产品贸易取得成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尽管在WTO框架下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但与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家(地区)比较发现,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占国内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仍然不高,低于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表3)。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国人口数量大、水土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差等因素决定了农业始终是关乎国系民生的基础产业,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农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但较大的农业增加值基数、出口乏力以及进口激增带来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市场开放程度偏低。相比之下,欧、美、法、德等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非常小,工业和服务业高度发达,市场开放起步早,各行业全面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日本和韩国是农产品净进口国家,农业生产受制于土地紧缺、劳动力成本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差等因素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农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表3  2013年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家市场开放程度单位:亿美元

  国家

  (地区)

  出口

  进口

  贸易顺差

  农业GDP

  进出口占农业增加值比例(%

  中国

  465

  1154

  -689

  9194

  18

  印度

  468

  182

  286

  3210

  20

  俄罗斯

  165

  437

  -272

  719

  84

  巴西

  839

  125

  714

  1145

  84

  欧盟

  1512

  1334

  178

  2708

  105

  美国

  1477

  1137

  340

  2254

  116

  日本

  52

  765

  -713

  590

  138

  法国

  748

  573

  175

  403

  328

  德国

  840

  935

  -95

  266

  667

  韩国

  70

  279

  -209

  37

  943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势必经历由自给自足到全面开放的过程。经测算1970年美国和德国农产品贸易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得出,美国的农业市场开放程度为55%,是2013年的47%;德国农业市场开放程度为143%,是2013年的21%。可见,中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既是国际规律也是必然趋势,但在国际化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好产业利益、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扩大市场开放水平不能单纯扩大进口,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在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出口上下功夫。针对目前农产品进口结构和来源地集中度较高等问题,要以多元化思维着力升级和优化结构,一是按照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向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移动的方向设计优化进口的品种结构;二是按照有利于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方向促使进口来源地相对均衡,打破美洲对大豆、玉米等我国主要进口大宗农产品的控制。针对农产品出口乏力问题,要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扩大出口,实现大进大出格局下的进出口相对平衡。例如,探索建立农产品跨境加工区,企业在境外开展农业生产,在跨境区内加工直接出口。

  (三)中国分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996-2015年中国农产品总量及分类产品(大宗农产品、半加工品、加工品和园艺产品)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I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呈上升态势且进口增长更快,进口国际市场份额由2.48%增至9.8%,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由3.46%增至5.74%;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小于1且下降趋势明显,由1996年的0.95降至2015年的0.34,由具有中度比较优势转为处于比较劣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于2007年转为负值,此后逐年下降。由此判断,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弱。

  

  从分类产品看,四类产品的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大宗农产品和半加工品的进口国际市场份额超过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加工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出口市场份额高于进口。四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均小于1,且无一例外地呈下降趋势,1996-2015年大宗农产品、半加工品、加工品和园艺产品的RCA分别由0.43、1.03、0.8和0.78降至0.1、0.32、0.26和0.46,不具备竞争优势。四类产品中,加工产品和园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但呈下降趋势。加工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1996年的0.72降至2015年的0.01,园艺产品由0.68降至0.13;大宗农产品和半加工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且逐年下降,大宗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1996年的-0.6降至2015年的-0.88,半加工品由-0.22降至-0.46。可见,在农产品市场开放背景下,加工产品和园艺产品正在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而大宗农产品和半加工品的大量进口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现大规模逆差的主要原因。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不均衡、逆差加大的原因一是结构性供给紧缺和需求进一步释放引起的进口激增;二是传统优势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而引起中国农业整体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一是开放经济背景下,与美国、巴西等农业大国的规模化机械生产相比生产率低、成本高,农产品缺乏价格和品质竞争优势,生产组织化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二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下降,民营企业正处于崛起阶段,外资渗透加剧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引起了农产品消费替代。根据刘林青周潞(2011)的研究,尽管我国在高附加值农产品上具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但一半以上是外资贡献的。三是产业范围超越了国家边界(刘林清谭力文,2006),价值链成为当代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中国农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链,议价、渠道控制、销售体系等关键环节不完善,产业升级滞后于主要农业大国和国内其他行业,尚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三、中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是要基于资源禀赋和国内生产要素的分配有针对性地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农业走出去、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等;二是要通过产业链管理提升农产品市场、产品价格和质量、农产品社会化服务等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两个渠道的实施主体都是中国农业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比较表4和表5,2016年世界500强22家涉农企业中,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万洲国际有限公司分别以第121位和495位入榜。2014-2015年,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国际有限公司全资收购新加坡来宝农业、控股荷兰尼德拉公司,跻身国际大粮商之列;2013年9月,双汇国际完成对美国排名第一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的收购,2014年双汇国际更名为万洲国际有限公司,2016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除了这两家中国企业,ABCD和丰益国际等跨国大粮商以及食品、饮料、烟草等生产、销售、服务业入榜农业企业几乎全部来自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500强企业中有20家食品饮料类企业和9家农林牧渔类企业入榜,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营业收入与全球500强中的农业企业相比水平较低。另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世界500强中的农业企业是跨国家、跨行业的全球性企业,以世界范围内产业链整合为基础,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在一个较宽领域内实现产业高端化,提升全产业链利润分割能力,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钟永玲孙强,2015)。尽管中国农业企业正在通过直接投资和并购方式加快海外布局,但国际化进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尽管农产品出口居世界前列,但中国的农业企业并没有同步融入到全球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中,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对上游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控制,逐渐被外资挤出的风险加大。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着力提升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企业的有益经验,积极构建并控制产业链,在技术研发、种植养殖加工、收购、仓储、运输与销售等环节形成话语权和掌控力,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优势资源。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一要关注农产品,二要关注农业企业。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和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时序比较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较快,尽管农产品出口在中国总商品出口中所占份额较小且呈下降趋势,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逐年上升,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是农产品贸易大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导致进口激增,是农产品贸易呈现大规模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与农产品贸易大国相比差距较大,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农产品大进大出、逆差逐年扩大形成了矛盾,亟需在发展过程中抓住转型机遇期,协调好市场开放与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产能合作能力、规则制定能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第三,总体看,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大宗商品和半加工品不具备竞争优势,加工产品和园艺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处于产业链低端等因素导致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不具备竞争优势。第四,中国农业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农业企业相比,欠缺的不仅是企业数量和营利金额等硬指标上的表现,更是积极构建产业链、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掌握话语权和关键环节的远见和能力。综上所述,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但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却与“大国”不相匹配。这一悖论若长期存在,势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

  从国外农业产业链运作的经验看,要延伸产业链长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实现价值增值;要扩大产业链宽度,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使各环节和产品功能得到扩充;要增加产业链厚度,壮大产业链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丁家云周正平,2015)。有鉴于此,本文建议要从农产品和农业企业两个维度入手,提升农产品价格、质量和效益的国际比较优势,提高中国农业企业构建和完善、参与和掌控产业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农业综合国际竞争力。第一,通过延伸扩展农业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高度融合,促进金融资本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以此矫正中国农业先天具有的生产规模小、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缺乏自主品牌等特性,使农业生产经营释放出天然活力,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业交易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通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完善政府扶持企业外向型发展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下大力气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打造国际大粮商,以企业为主体提高对战略性、紧缺型农产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以企业为载体强化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全球布局,在对外开放和产业链构建过程中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产品功能升级,形成顺畅的产品流通渠道、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用全球化思维、市场化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王琦、冯勇、马志刚发表于《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