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1996年中国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提出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此“三农问题”成为一个时髦词汇,用以概括涉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相关问题的权威表述。现今的日本社会,上述三农问题同样广泛存在,比如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问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差距问题等。可以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亚洲农业领域共同的课题。本次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日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轨迹,介绍日本为实现农业强开展的农业结构改革、为建设美丽农村实施的政策与投资、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销售额提升和六次产业化,探究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希望能获得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启示。
一、为实现“农业强”开展的农业结构改革
(一)农业总产值增加
如图1所示,由于大米产量逐年减少,日本近年的农业的总产值总体处于下降状态,直至2011年。但从2015年开始,日本农业产值连续两年实现增长。2016年,随着大米和蔬菜产量增加,农业总产值增加到9.2万亿日元。2016年水田农业经营、设施蔬菜农业、乳畜业的经营收入达到5年内最高水平。
(二)农业经营者收入增加
(三)农地集中利用率
通常而言,要增收必须扩大农地种植面积,如图2所示,日本整体的农地种植面积虽然在减少,但54%的农地集中在“认定农业者”(经过认证的农业经营者,译者注)和“农业经营集团”手中,这种集中经营将作为此后日本农业的主要形态存在,相关机构也被称为“农业骨干机构”。将土地集中于积极投身于农业的专业农业机构,可以有效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增进产出。
而要成功说服农民同意将农地集中于“农业骨干机构”, 离不开“农地利用优化推进员”的积极工作。“农地利用优化推进员”由政府机构派出,具有较高的公信力。2016年4月1日,日本根据新形势需要对1951年《关于农业委员会等的法律》进行重新修订并获得通过。这也对农地集中起到了正面推进作用。应该说,上述政策效果显著。如图3所示,由农户向农地中间机构转贷并由后者负责运营的土地面积由2014年的2.4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14.2万公顷。
(四)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基于农业行业的现实,农业行业协会等团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日日本,有着各种农业团体和协会,在推进业内合作互助、维护农业从业者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业协同组合(农协)。由于各种原因,农协的总体数量在逐步减少(见图4),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在增强,部分地承担了政府别动队的功能,支援了政府农业政策的优化。
如图5所示, 2015年日本全国的农业总产值为8.8万亿日元,其中农协经营占比56%,达4.9万亿日元,其作用和影响可见一斑。
二、为建设美丽农村的政策与投资
(一)田地整备
自古以来,日本的水田和旱田都是根据自然地形和地势开发的,所以大多如照片1的左侧图片一样,呈现出不规则的复杂形状。日本投入庞大的资金,将大量农田整备成规则的形状(如图1的右侧)。经正背后的土地将灌溉用水与污废水分离,在田间铺设直线农地道路,使大型机械能够在田间顺利通行和自如使用,也非常美观。如今,日本的大量田地都属于照片2和照片3中的高效农地和美丽风景。
如图6所示,水田整备和劳作时间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根据农林水产省提供的数据,日本的水田整备率从1965年的2.4%提高1995年的35.4%;21世纪初达到50%以上, 2016年进一步提高至63.2%。 2012年之后发展尤快,拥有5公顷以上整备水田的农户数量在2012年增加1.3倍,10公顷以上农户数量增加1.7倍。与此相反,水稻种植的单位劳作时间由每公顷146小时缩减至26小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如图7所示,水田的大区域化,使水稻种植更省力,并节约了经费。
农田整备和日本农业资本的发展也有一定关系。1961年,日本制定了旨在解决农业人口与其他产业人口生活水平差距的“基本法”。根据“基本法”,在震后经济增长中采取了所谓“选择性增长”的措施,包括有利于农业投资的价格、流通和结构性改革措施。因此,如图8所示,从1961年代以来的资本形成过程来看,在大约30年左右的时间里,农业方面的投资非常可观。但在1999年颁布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后,从2000年开始,日本农业资本开始不断减少。
如图9所示,从2000年开始,日本水田总面积逐渐减少,但30a(公顷)面积以上水田整备率在增加,2013年达到63.4%。但是,1.0h(公顷)面积以上的整备率仅为9.0%。这意味着水田越集中,其正被率越高,这也意味着其单位面积劳作时间越少,生产率越高。
2013年的日本稻田整顿状况如图10所示。排水良好的水田(通用田)为107万公顷,占全水田面积(247万公顷)的43.3%。
如上所述,日本的美丽农地是投入了巨额资金和人力的结果,美丽的农地讲述了日本的“刻在土地上的历史”。如照片4所示,1940年代的农事充满了艰辛,但现代农事正向着比较舒适和高科技农事发展。
(二)环保型农业政策的应用
上面我们讲到了土地整备在提高农业生产率中的作用。下面我重点讲述环保型农业政策的应用。
图11展示了日本的环保型农业政策的变迁。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了有关农产品特种产品种植的指南。2007年,日本全境开始实行的“农地、水、环境保护对策”,实施了旨在使化肥及化学合成农药降低5成以上的环境保护措施;2011年创设了旨在防止全球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环境保全型农业直接支援对策”,对相关农业经营活动进行支援,效果良好。
2014年,建立“日本特色直接支付制度”;2015年开始,旨在“促进农业多样性的相关法律”等制度付诸实施。在此框架下,开始实行“建设美丽农村”政策。
三、 以“富农”为目标的增产战略和农业六次产业化
(一)缩小农民与其他行业劳动者收入差距
首先来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2012年的贫富差距(农业劳动者和其他行业劳动者家庭收入差距,即农业劳动者家庭收入是其他行业劳动者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是76.4%,到2016年贫富差距缩小至82.2%。说明农民和其他行业劳动者家庭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家庭收入差距缩小的直接原因在于,销量和销售价格的上升促使农民收入增加。图12向我们展示了1990年以来日本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生产收入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农业销售量和农民收入在持续上升。这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有密切关系。
(二)产量与价格提升对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
此外,根据图13显示,在2016年,日本大米的产量增加,与此同时相对交易价格也有所上升,从而导致农民收入随之增加。
如图14所示,蔬果批发市场的蔬菜交易数量虽然减少了,但由于批发价格的暴涨,收入也增加了。
图15所示,肉类用牛屠宰数量虽然减少,但是由于销售价格上升,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三)六次产业化带来的收入增加和地方农业经济的活跃
农业的六次产业化,是为了综合利用区域资源,以第一产业的农林渔业、支柱产业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更高的的附加值为目标。2010年12月3日日本公布了六次产业化的法律。如图16所示,2018年4月27日前的综合性事业计划为2352件,多为蔬菜(31.6%)、水果(18.4%)、畜产品(11.7%——的加工销售等。
为了使补助金和农林渔业产业化基金的使用更有效率,如图17所示,日本各都道府县向农林渔等行业派遣六次产业化策划人,推动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基础设施投资和维护等。
如18所示,中央进行了六次产业策划人的派遣。
如表3所示,伴随着六次产业化,农业生产加工的销售金额逐渐增加。2015年达到1.97万亿日元,另外从业人数也达到了45.9万人。也可以看出,六次产业化的弄作为加工和直销令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也增加,并且活跃了地方经济。
结 论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成长的基础上,为协调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生产力和从业者生活水平差距为目的,于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以法案为基础,扩大基于需求的畜产、果树、蔬菜等的生产,在确保均衡农业从业者与其他产业者收入基础上,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农政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日本在1999年制定了《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
在此法律基础上,实施各种有效稳定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农业机构,改革农业经济制度,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此后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从2007年开始,出台了《新经营收入稳定对策》、《大米政策改革推进对策》以及《农业、水、环境保护对策》三项农政改革政策,直至今日。
日本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实施了各种对策,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我相信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今后有必要继续增加农林水产相关预算。
(亚洲合作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