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
国别政策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对外投资>国别政策资讯
苏丹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发布日期: 2017-12-04 发布单位: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浏览量:

   

  苏丹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农业灌溉面积位居非洲国家前列,牲畜数量超过撒哈拉以南非洲诸国,且有大面积农业用地有待开发,这使得农业成为苏丹最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近年来,苏丹农业发展形势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问题。识别这些问题,是加强与苏丹农业合作的重要前提。

  一、苏丹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进一步凸显农业重要性

  2005年以后,苏丹经历了重大的转型,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并在2007年达到顶峰。

  然而,2011年7月之后,南苏丹带走了大约826万人口,25%的土地面积,68%的森林面积。同时,苏丹的旱地面积从65%增加到90%,牲畜数量下降了28%,天然牧场资源减少40%。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原苏丹58%石油储量被划归南方,苏石油产量大幅减少,国家石油收入损失75%。这些因素的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农业产业的重要意义。尽管损失了相当大面积的生产性自然资源,农业继续发挥着经济增长引擎的关键作用,依然是苏丹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苏丹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有利地理位置使其有条件在区域农业发展方面保持优势地位。

  另外,美国自2017年10月起解除对苏丹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制裁令废止后,美国将解除对苏贸易禁运,苏丹在美资产也将“解冻”,美国公司和个人将被重新允许参与对苏能源等领域合作。苏丹将重返国际金融体系之中,这有助于其吸引外部投资,扩大对外贸易,改善经济状况。

   

  图1 苏丹1960-2015年农业GDP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世行数据库)

   

  图2 苏丹2011-2016年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二)规划与政策导引确认农业发展重点方向

  2006年,在粮农组织的协助下,苏丹编制了《国家中期投资计划》和《银行可投资项目概况》。2008年,苏丹与东南非共同市场开展协调合作,开展背景研究,包括在东南非共同市场资助下编制政策文件。2013年签署协议,借鉴2008-2011年的《农业复兴计划》的重点内容。2014年,在粮农组织非洲服务部和粮农组织苏丹办公室的协助下,开始制定《国家农业投资计划2016-2020》,涉及的范围领域基于《农业复兴计划》五大目标、9个成功指标以及《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的四大核心。

  (三)农业产业本身发展形成较好基础

  苏丹土地资源丰富。全国已开发利用耕地1000公顷。草地和牧场1.17亿公顷。全国拥有15个灌区,总面积182.1万公顷。全国可灌溉面积388.3万公顷。苏丹光热资源丰富。苏丹全境终年炎热,光照充足,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

  农业是苏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大多数供出口。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

  二、苏丹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苏丹农业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是农业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灌区和雨养区农业生产条件、水平、潜力差异大。灌区主要位于尼罗河及其支流沿线,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主要以棉花、苜蓿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是苏丹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相比而言,雨养区因无法得到水源灌溉,农业发展只能依靠自然降雨,生产能力低下。

  二是农业生产技术能力薄弱、产量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大。无论是灌区或雨养区,苏丹农业生产均表现出对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的极大依赖性。近两年,受气候变化影响,雨季来得晚,短时间内降雨集中,给灌区和雨养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威胁。

  三是畜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不高。产业保障能力不足,特别是遗传品种质量、疾病及旱季饲料缺乏,苏丹畜牧业生产力十分低下。加工能力弱,产犊率、肉产量和奶产量均比较低,肉产品加工几乎为零,主要是向北非阿拉伯国家出口一些活畜。疫苗研发与技术水平落后,疫病防控能力弱。

   

  图3 苏丹高粱伴生草害

  四是农业生产力低下,小农生计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缺乏优良品种、农资和农业技术,小农田间管理能力十分有限,导致草害十分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如图3),农业生产力低下;产后收获、存储技术落后,农作物产后损失十分严重。由于小农户用仓储设施传统、落后,加上鼠害、虫害、不稳定的降雨影响,农作物产后损失严重,收获后损失率达到40%;主要农产品通过流动商贩直接销售,附加值低、市场不稳定,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诱发贫困。另外,小农户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农资购买能力有限,比如当地生产的播种机,造价仅3000苏丹镑(150美元),但当地农户仍然不起,影响了产品的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