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公里。科是传统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农业概况
在地形上,科地势北高南低,除与几内亚接壤的西部有高达千米以上的山峰外,地面起伏不大,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3块高度不同的平原:沿海为泻湖平原,位于从海岸线往内陆纵深约30公里,由平坦连片的新老沉积物构成,海拔多在50米以下;南部低平原,纵深250公里,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由于雨量充沛,受流水切割,多为缓坡低丘地貌;北部高平原,海拔多在200至500米,内部亦有起伏。三大平原的面积约为3000万公顷,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在气候上,科由南向北逐渐干旱:南部为热带雨林区,约占国土面积50%,全年分为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12月到3月为大旱季,3月到6月为大雨季,7月到8月为小旱季,9月到11月为小雨季,年均降雨量超过1500 毫米,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中部为森林草原过渡区,占国土面积19%,同样分为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11月到2月为大旱季,3月到6月为大雨季,7月到8月为小旱季,9月到10月为小雨季,年均降雨量由1200至1500 毫米,但由于降水极不规则,农业生产在干旱和洪水的影响下较难开展;北部为草原区,占国土面积31%,只有6月至9月一个雨季,年均降雨量900-1200 毫米,是进行棉花种植和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
二、种植业
科全国有大量冲积平原和低地等土地资源,可耕地面积为20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2.9%,已耕地面积为802万公顷(2016年),占可耕地面积的39.5%,进行种植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自独立之后,科政府制定了面向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出口型经济结构,优先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科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很快,成为世界闻名的经济作物大国。在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同时,科政府仍对粮食生产给予一定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争取粮食自给,但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科粮食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部分粮食作物供应紧张。主要作物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药等。2016年科粮食总产量为143.1万吨,同期有所下降。
(一)谷类作物
主要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小米等,其中水稻主要分布于西部的萨桑德拉(Sassandra)和南部的邦达马河(Bandama)流域。由于大米是科人民的主食之一,水稻生产一直受到重视,90年代中期其种植面积达到65万公顷以上,但是由于90年代后期国内政局的动荡和国际援助的中断,科水稻种植逐渐萎缩,到2009年其种植面积为36.2万公顷,产量68万吨,产值1.9亿美元,近年来,随着科粮食自给计划的实施,水稻种植面积回升到87.5万公顷(2016年);玉米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作为当地居民的重要口粮。
(二)根茎类作物
薯蓣、木薯等根茎类作物是科主要食物来源,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于邦达马河以东地区。由于此类作物单产较高、对土地的要求较低,因此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20年来薯蓣和木薯的耕种面积以年均4.7%和1.5%的速度增长。科种植的薯类和木薯除极少部分用作饲料外,绝大部分作为食物消费,目前不仅完全能满足本国消费需求,还可供少量出口。
(三)经济作物
主要包括可可、咖啡、棉花、可乐豆以及烟草等。可可和咖啡的产区分布在科特东西部的森林地区,而以西部最为集中。科政府非常看重可可与咖啡能够带来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前对其种植一直实行垄断,从而获取了大量资金,90年代之后,在国内外反对者的压力之下,科特政府的垄断政策开始放松,可可和咖啡的管理权开始交给种植者和经营者,产业得以自由发展。
可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供给量的40%。咖啡生产居非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二位。可可和咖啡的出口收入是国家主要外汇来源。2011年11月以来,科着手改革可可行业,成立了可可咖啡委员会,负责行业的监管、稳定和发展工作。2012年可可产量139万吨,咖啡产量12万吨。2014-2015年可可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75万吨。近年来,科腰果产量增加,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的腰果生产国,2015年产量为70.3万吨。
可可和咖啡加工能力比较薄弱,目前当地可可加工企业有4个,咖啡加工企业仅有一个,可可的加工能力只占其总产量的18%,咖啡的加工能力占总产量的12%,且只能加工为半成品,而绝大部分产品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口,附加值很低。
棉花也是科传统重要经济作物。2010年-2015年,因棉价回升和良种的使用,产量不断恢复,棉花产量2015年45万吨。2016年受气候影响,减产至31万吨。
(四)油料作物
主要包括油棕、花生、油乳木、芝麻等。油棕种植量最大,主要分布于降雨充沛的南方沿海地区,由于油棕是科国内居民获得植物油的主要来源,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饲料价值和出口价值,政府对油棕业的发展较为重视,近20年来油棕的种植面积以年均3.4%的速度扩大。科是世界第五大、非洲第三大棕榈油生产国,2016年产量为41.7万吨。
科具备一定的油料作物加工能力,在油棕方面,科国内棕榈油加工被PALMCI、SIPEF-CI、PALMAFRIQUE等三大私营企业所垄断,这些企业在较大的油棕园附近均设有棕榈油加工作坊,能够对该油棕园和周边小规模油棕种植农户收获的油棕果进行加工。
(五)水果类作物
科盛产芭蕉、芒果、山竹、番石榴、椰子、香蕉、菠萝、木瓜等热带水果,主要分布于东南林区。其中,芭蕉的种植量大,近年来的种植面积也一直保持稳定。
科芭蕉的生产一般供国内民众当作口粮消费,而其它热带水果除满足国内消费外,还可供出口创汇,近年来香蕉、菠萝、木瓜等水果出口量有所增加。
(六)蔬菜类作物
在蔬菜方面,科主要种植秋葵、辣椒、胡椒、茄子、番茄等作物,由于当地消费传统及缺乏蔬菜的种植技术,科国内的蔬菜较多由国外菜农种植,不少台湾、香港菜农在科从事蔬菜种植与销售,主要分布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南方地区,近年来种植量也一直保持稳定。科蔬菜种植满足不了民众生活需求,国内蔬菜价格高昂。
三、畜牧业
科南部森林茂密,有萃萃蝇等蚊虫为害,妨碍牲畜生产,中北部面积达1320万公顷的草原则成为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地点。为方便国内的畜牧生产,科政府在中北部修建了361座水库以供牲畜饮水,然而由于品种、经营方式、技术条件的落后,科畜牧生产不发达,不能满足国内民众的日常需求。禽蛋基本自给,88% 的奶制品、56%的肉类依靠进口。
科主要放养和饲养牛、羊、鸡、猪等畜禽,其中牛主要分布于北部萨瓦纳地区,羊主要分布于萨瓦纳、中科莫埃地区以及首都亚穆苏克罗附近,鸡的饲养遍布整个中部和北部地区,猪的饲养集中于中部和南方沿海地区。由于科全国人口中穆斯林占了一半左右,牛、羊、鸡等畜种更受重视,近20年来存栏量缓慢增长,增速分别为年均1.7%、1.9%和1.6%。
科国内的牛、羊主要由牧民小规模放牧,而鸡、猪则主要为农民庭院放养与圈养,专业化、工厂化的养殖场很少,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民众对商品肉、蛋、奶类的需求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如果依然发展缓慢,将大大制约科特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四、林业
科森林资源丰富,其中,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地区为热带常绿林,中部的马恩、达洛亚、加尼奥阿、阿本古鲁地区为热带半落叶林,北部的布瓦凯、奥迭内、科霍戈等地区为热带稀树草原林,国内的主要树木分为楝科、桑科、豆科、茜草科、梧桐科、使君子科、肉豆蔻科、橄榄科等科,盛产非洲红木树、檀香木树、伊罗科树、阿佐贝树、马科雷树、弗腊米雷树和阿沃迪雷树等珍贵树种。1960年科刚独立时拥有森林1500万公顷,但由于过度樵采、森林火灾、毁林开垦、干旱等原因,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2010年科森林面积1040.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1006.6万公顷,木材储备量总计26.3亿立方米。
林业在科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开放砍伐权。
同时,科也逐渐开始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再造,1966年科创立了林业造林开发公司,开展造林活动,造林开始前,曾制定了5年开发计划,但是由于人力、财力、物力不足,计划目标未能如期实现。1988年政府又制定了《1988-2015年林业计划》,提出了保护生态系平衡和森林开发合理化的目标。近年来,科森林覆盖面积趋于稳定,到2010年,科已有人工林33.7万公顷。
五、渔业
科海岸线长约550 公里,大陆架面积122万公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1010.2万公顷,相比地中海和大西洋东岸来说,几内亚湾特别是科附近海域气候条件更为优越,受飓风、地震和海啸威胁较小,海洋生产力高,渔业资源迁移范围不大,具有全年性生产的特点,科开展渔业捕捞、海洋养殖前景广阔。同时,科内陆有邦达马河、科莫埃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等总流长3100多公里的河流,以及15万公顷的泻湖,陆地水面积共计44.6万公顷,淡水渔业资源也较为丰富。
科沿海水域中盛产金枪鱼、沙丁鱼、鳗鱼、鳎鱼、鳐鱼、鲭鱼等海鱼,泻湖、江河湖泊中也存在大量的梭子鱼、冬穴鱼和鲤鱼等淡水鱼。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科渔业资源为很多国家所瞩目,但渔业生产长期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渔民主要以浮刺网、围刺网、大拉网等为渔具,以独木舟、木帆船等为运载工具进行水产捕捞,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受加工、贮藏能力的限制,无法及时处理渔汛期内大量集中的渔获,因此科渔业产量一直很低。
渔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就业人口7万。年捕鱼量8万~10万吨(2016年),仅能满足20%~25%的国内消费需求。受饮食习惯影响,科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很高,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需求缺口,而为了减少进口水产的外汇支出,科采取了进口低价值鱼类(如冷冻沙丁鱼等)、出口高价值鱼类(如冷冻金枪鱼和金枪鱼罐头等)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