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APTERR)协议于2011年10月7日由东盟与中日韩各国农林部长签署,并于2013年正式生效。根据协议,成员国在该机制下设大米储备,以应对本区域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援助对大米的紧急需求;同时,设立包括留本资金和运营成本在内的储备基金,用于支持机制下开展的各项活动。为保证大米储备的顺利释放,成员国通过了《大米储备释放和补充规则与程序》。根据该《规则与程序》,大米储备主要包括标识大米紧急储备和实际大米紧急储备。其中,标识大米紧急储备由成员国承诺专储和拥有,共78.7万吨。我国标识大米紧急储备30万吨,是承诺标识大米紧急储备数量最多的成员国。标识大米紧急储备的释放遵循第一层级(远期合约)和第二层级(长期贷款等)的程序规定。实际大米紧急储备主要来自包括成员国在内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自愿捐赠,其释放遵循第三层级的程序规定。
自机制建立以来,APTERR在帮助区域内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第三层级下的合作尤为活跃。截至目前,日中韩是第三层级的主要捐赠方。2014年,我国在该层级下向菲律宾遭受台风“海燕”袭击的地区捐赠了800吨大米,价值约500万元人民币。除菲律宾外,老挝、柬埔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曾作为接受方,从第三层级大米释放中受益。
成员国约定的储备基金第一个五年出资期于今年年底到期。为解决后续出资问题,成员国代表于今年3月14日至15日在泰国曼谷召开工作会对此进行了初步讨论,各国代表原则同意将秘书处起草的第二个五年期出资方案建议交APTERR的决策机构理事会审议批准。预期,年度理事会会议将于今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