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农业中心
工作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相关链接>中德农业中心>工作动态
聚焦农村结构调整为农业合作添动能
发布日期: 2017-05-17 发布单位: 农民日报 浏览量:

  本报讯(记者白锋哲)5月16日,第四届中德农业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农村结构调整”为主题,对比中德两国农村结构及生产模式的发展与现状,深入探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成果与方向。与会专家认为,德国以有效的农业职业教育著称,中国应借鉴德国的经验做法,在农业和教育之间搭建桥梁、紧密合作,加大农业培训力度。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着力前行,力求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德国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国,在农资、研发、农机、种养结合、地力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经验。

  据介绍,100多年来,德国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0年左右,德国人一半的收入都是用来购买粮食、食品,而今天这个比例连10%都不到;1950年德国有500万人在农场工作,而今天不到100万人;1900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38.2%,1950年下降到24.3%,而今天只有1.6%;农业GDP占比也从1900年的29%,下降到1950年的11.3%,到2012年降到了0.8%。农业各项比重虽然不断下降,经济性却非常高。这表现在,德国现有75万家企业是农业综合企业,雇用着约450多万员工,创造价值达4120亿欧元。德国农企国际化趋势明显,出口额达70%。德国农场的平均规模是55.8公顷,但是东西部规模差别很大;德国农场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规模却在不断增加。当前,生物能源、有机种植、数字化农业、农业可持续性在德国广受关注,发展迅速。在德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多种多样的农业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本论坛由中德农业中心、德国农业协会和中国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联合主办。中德农业中心于2015年3月在两国农业部部长的共同见证下,在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在企业交流、农民培训、科研协作、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核心平台作用日益彰显。德国农业协会已有130年的历史,理念是让农场主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中德农业中心框架下承担中德企业对接协调工作。

  论坛包括开幕式、专题发言和专家小组讨论,穿插海报展示和自由洽谈环节。来自中德两国政府、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农业领域的代表共100余人参会。